2012、2013年的中國國際紡織麵料及輔料(春夏)博覽會,舉辦地是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到了2014年,博覽會移師上海世博展覽館。2015年3月,中國國際紡織麵料及輔料(春夏)博覽會(以下簡稱intertextile春夏麵輔料展)將在剛落成不久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博覽會舉辦地點的變遷折射出展會為滿足市場需求、規模的不斷壯大以及展會品牌價值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
2012年:解決展館問題所帶來的不便
2012年, intertextile春夏麵輔料展籌備之初就遇到了北京國展中心9號館被拆除、可用展覽麵積減少的情況,但是參展商報名依然踴躍。主辦方在實地考察展館、多方協商和討論之後,重新規劃展館分布,對布局做了較大調整,並新開發了共1000多平米淨展覽麵積區域,成功解決了因為展館問題所帶來的不便。
在展位設計上,2012年的展會,展位搭建一改往日形象,使用最新設計與材料,體現了更強的功能性與美觀性。為了方便買家到場采購產品,展會還對個別產品區域進行了細分。也是在這屆展會上,主辦方在大力邀請華東、華北、東北觀眾參展的同時,加強了對於中西部采購商和專業觀眾的組織,對各地服裝協會、專業市場等進行多點拜訪、定向邀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013年:經濟危機下的平穩發展
2013年的intertextile春夏麵輔料展,海內外參展商熱情高漲,共有16個國家和地區的1344家參展商攜帶最新產品參展。其中國內參展商987家,海外參展商357家。歐洲館參展麵積增加了20%。在這屆春夏麵料展上,還增設了花樣設計區,演繹最新潮流趨勢。展覽期間共有來自91個國家和地區的25078專業買家前來參觀、采購。
中國國際紡織麵料及輔料博覽會與海內外的參展企業一起,不僅經曆了迅速發展的時期,也經曆了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下的困難時期。在這個過程中,intertextile春夏麵輔料展始終站在行業前沿,切實從參展商角度出發,引導著參展商的品牌升級與產品創新。
2014:新地點 裏程碑式的增長
在這一年,intertextile春夏麵輔料展發生了新的變化,注定成為展會曆史上的一個裏程碑,也是春夏展曆史上首次移至上海舉辦。從北京轉向上海,博覽會的遷移不僅僅是為離開局促陳舊的展館、離開北京3月料峭的春寒、離開習慣在北京展會采購的觀眾、離開可以同期互動的chic展,更是為了春季展更加貼近麵輔料產業的集群、貼近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經濟、商貿、會展的中心,貼近更多的國際專業買家。共有來自近21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多家參展商攜帶最新產品參展,並啟用上海世博展覽館1號、2號及4號展館,展出麵積50000平方米。
2014年的intertextile春夏麵料展除了業內熟悉的德國展團、葡萄牙展團、意大利Milano Unica展團,還有來自亞洲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團亮相,參展陣容十分強大。尤其是韓國展團,50家韓國企業對優質的高級時裝麵料及功能性麵料進行了集中展示。印度展團也首次參加intertextile春夏麵料展,成為一股新鮮血液和力量。
本屆intertextile春夏麵輔料展,最大的亮點莫過於展會舉辦地點的變化和專業觀眾數量大幅度的增長,共有來自91個國家和地區,40,000多名觀眾到場參觀,較上屆增長了60%。
2015:改變 四展聯動 全麵提升
2015年,intertextile春夏麵輔料展將移師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展覽麵積將達到曆史新高--10萬平方米,相比2014年展覽麵積增長一倍,預計參展商將超過2500家。一舉解決長期以來困擾主辦方及參展商的展場麵積不夠的問題;同時,也使得博覽會的發展也進入到一個全麵提升、比肩國際化品牌大展的新階段。
新展館位於虹橋,作為上海的西大門這裏更靠近江蘇、浙江等相鄰省市的紡織生產集群地。此外,展館毗鄰虹橋機場、虹橋高鐵站等交通樞紐,進出上海更為方便快捷。相信這座全新的展館也會為本屆intertextile春夏麵輔料展帶來全新的麵貌和發展空間。
國家會展中心(上海)的超大容量,也為多場展會和活動的同時舉行提供了場地條件。去年還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CHIC),今年3月也將移師上海,與intertextile春夏麵輔料展同期同地舉辦。同台演繹紡織魅力的還有中國國際紡織紗線(春夏)展覽會、中國國際伟德国际英国(春夏)博覽會。
至此,紡織行業出現超大規模的展會群,形成四展聯動之勢。紗線、麵料、伟德国际英国、服裝,紡織產業鏈上的四大塊也首次聚集在同一地點。這條覆蓋了整條紡織業的價值鏈,將為參加這四展的海內外參展商帶來更大的商機,與此同時也將吸引更多采購商和專業觀眾參與其中,方便彼此更加有效、快捷的進行對接。四展聯動將為紡織行業提供全方位的商貿洽談、渠道拓展、趨勢發布、國際合作和資本對接等的高品質的交流平台;展會的國際性、貿易性和時尚性將演繹到極致。
2012年:解決展館問題所帶來的不便
2012年, intertextile春夏麵輔料展籌備之初就遇到了北京國展中心9號館被拆除、可用展覽麵積減少的情況,但是參展商報名依然踴躍。主辦方在實地考察展館、多方協商和討論之後,重新規劃展館分布,對布局做了較大調整,並新開發了共1000多平米淨展覽麵積區域,成功解決了因為展館問題所帶來的不便。
在展位設計上,2012年的展會,展位搭建一改往日形象,使用最新設計與材料,體現了更強的功能性與美觀性。為了方便買家到場采購產品,展會還對個別產品區域進行了細分。也是在這屆展會上,主辦方在大力邀請華東、華北、東北觀眾參展的同時,加強了對於中西部采購商和專業觀眾的組織,對各地服裝協會、專業市場等進行多點拜訪、定向邀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013年:經濟危機下的平穩發展
2013年的intertextile春夏麵輔料展,海內外參展商熱情高漲,共有16個國家和地區的1344家參展商攜帶最新產品參展。其中國內參展商987家,海外參展商357家。歐洲館參展麵積增加了20%。在這屆春夏麵料展上,還增設了花樣設計區,演繹最新潮流趨勢。展覽期間共有來自91個國家和地區的25078專業買家前來參觀、采購。
中國國際紡織麵料及輔料博覽會與海內外的參展企業一起,不僅經曆了迅速發展的時期,也經曆了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下的困難時期。在這個過程中,intertextile春夏麵輔料展始終站在行業前沿,切實從參展商角度出發,引導著參展商的品牌升級與產品創新。
2014:新地點 裏程碑式的增長
在這一年,intertextile春夏麵輔料展發生了新的變化,注定成為展會曆史上的一個裏程碑,也是春夏展曆史上首次移至上海舉辦。從北京轉向上海,博覽會的遷移不僅僅是為離開局促陳舊的展館、離開北京3月料峭的春寒、離開習慣在北京展會采購的觀眾、離開可以同期互動的chic展,更是為了春季展更加貼近麵輔料產業的集群、貼近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經濟、商貿、會展的中心,貼近更多的國際專業買家。共有來自近21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多家參展商攜帶最新產品參展,並啟用上海世博展覽館1號、2號及4號展館,展出麵積50000平方米。
2014年的intertextile春夏麵料展除了業內熟悉的德國展團、葡萄牙展團、意大利Milano Unica展團,還有來自亞洲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團亮相,參展陣容十分強大。尤其是韓國展團,50家韓國企業對優質的高級時裝麵料及功能性麵料進行了集中展示。印度展團也首次參加intertextile春夏麵料展,成為一股新鮮血液和力量。
本屆intertextile春夏麵輔料展,最大的亮點莫過於展會舉辦地點的變化和專業觀眾數量大幅度的增長,共有來自91個國家和地區,40,000多名觀眾到場參觀,較上屆增長了60%。
2015:改變 四展聯動 全麵提升
2015年,intertextile春夏麵輔料展將移師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展覽麵積將達到曆史新高--10萬平方米,相比2014年展覽麵積增長一倍,預計參展商將超過2500家。一舉解決長期以來困擾主辦方及參展商的展場麵積不夠的問題;同時,也使得博覽會的發展也進入到一個全麵提升、比肩國際化品牌大展的新階段。
新展館位於虹橋,作為上海的西大門這裏更靠近江蘇、浙江等相鄰省市的紡織生產集群地。此外,展館毗鄰虹橋機場、虹橋高鐵站等交通樞紐,進出上海更為方便快捷。相信這座全新的展館也會為本屆intertextile春夏麵輔料展帶來全新的麵貌和發展空間。
國家會展中心(上海)的超大容量,也為多場展會和活動的同時舉行提供了場地條件。去年還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CHIC),今年3月也將移師上海,與intertextile春夏麵輔料展同期同地舉辦。同台演繹紡織魅力的還有中國國際紡織紗線(春夏)展覽會、中國國際伟德国际英国(春夏)博覽會。
至此,紡織行業出現超大規模的展會群,形成四展聯動之勢。紗線、麵料、伟德国际英国、服裝,紡織產業鏈上的四大塊也首次聚集在同一地點。這條覆蓋了整條紡織業的價值鏈,將為參加這四展的海內外參展商帶來更大的商機,與此同時也將吸引更多采購商和專業觀眾參與其中,方便彼此更加有效、快捷的進行對接。四展聯動將為紡織行業提供全方位的商貿洽談、渠道拓展、趨勢發布、國際合作和資本對接等的高品質的交流平台;展會的國際性、貿易性和時尚性將演繹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