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hui) 直通車
國內(nei) 資訊(08年前)
服裝內(nei) 銷:後市繁榮是否可期?
新聞提示:國慶期間正值服裝換季,折扣之大激發了消費者的購買(mai) 欲,再加上節前氣溫驟降,市民對秋裝的需求增加,與(yu) 黃金周產(chan) 生了連貫效應。在今年以來紡織行業(ye) 彌漫的極度悲觀情緒中,黃金周服裝銷售的火熱讓不少人士得到了心理安慰。不過,也有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國內(nei) 服裝消費增長數據“失真”,後市情況並不樂(le) 觀。
“十一”黃金周———2008年服裝行業(ye) 的重頭大戲,一改往年熱鬧開場、冷清收場的俗套,在一片濃墨重彩裏火熱開場,隨後以商家賺得盆滿缽滿而圓滿收場。麵對服裝內(nei) 銷市場的一片繁榮之勢,有人士卻提醒,對於(yu) 熱市場我們(men) 應該冷思考。
商家爭(zheng) 打“促銷牌”
“秋裝6折起,持VIP卡再88折,滿額還有好禮送。”這是北京國貿新世界彩旋百貨為(wei) 迎接“十一”黃金周而鋪陳在媒體(ti) 上的打折促銷廣告。“十一”黃金周期間,各大商家爭(zheng) 相打出了“促銷牌”,以吸引消費者的錢包。
“我們(men) 早在國慶前一個(ge) 月就已開始進行黃金周的促銷策劃,國慶期間的貨源是平時的好幾倍,並伴隨抽獎、買(mai) 送等多種優(you) 惠促銷活動,目的就是在黃金周博一把。”北京中友百貨有關(guan) 負責人直言不諱。記者10月2日在中友百貨看到,商場內(nei) 人頭攢動,處處可見排隊交費的現象。“滿200減80,這相當於(yu) 打了6折,多值啊,國慶後不可能再有比這更低的折扣了。”一售貨員熱情地向記者介紹。
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由於(yu) 商場間促銷大戰日益激烈,許多消費者都是不打折不出手,今年商場每個(ge) 時間段的折扣季與(yu) 往年相比均有所提前。加上此前夏裝銷售開局不利,導致商家庫存增加、資金緊張,不得不提早促銷,爭(zheng) 取更多的資金回籠。
事實上,今年商家針對“十一”黃金周展開的促銷活動早在9月中旬就已全麵展開。記者注意到,北京新世界商場早在9月10日就開始了為(wei) 期兩(liang) 周的店慶,隨即立刻銜接上國慶促銷;北京中友百貨的國慶促銷活動從(cong) 9月20日開始,一直延續至10月5日;而北京君太百貨的享樂(le) 十一活動則從(cong) 9月18日開始,延續到了10月8日。
業(ye) 內(nei) 人士分析說,今年奧運期間我國服裝銷售趨於(yu) 平淡,與(yu) 去年同期銷售基本相同。在中秋佳節的小黃金周中,服裝銷售依然不溫不火,唯一的國慶長假成了各大商場覬覦的目標。“在物價(jia) 水平總體(ti) 上漲的大環境下,‘節衣’成了市民抵禦物價(jia) 上漲的手段之一。國慶期間正值服裝換季,折扣之大激發了消費者的購買(mai) 欲,再加上節前氣溫驟降,市民對秋裝的需求增加,與(yu) 黃金周產(chan) 生了連貫效應。與(yu) 此同時,奧運會(hui) 帶動了全民健身熱潮,刺激運動衣等體(ti) 育用品銷售火爆。”該人士表示。
熱鬧開場後,“十一”黃金周服裝銷售在商家的眉開眼笑中收場。北京市商務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據北京商業(ye) 信息谘詢中心對北京市參加購物季的18家商場監測顯示,節日7天王府井百貨、西單、貴友等大型百貨商場秋裝銷售增幅均超過25%;山西省商務廳市場運行處公布的市場監測報告顯示,全省重點商業(ye) 企業(ye) 7天長假熱銷商品主要為(wei) 秋冬裝、保暖內(nei) 衣、運動衣等換季服裝和休閑服裝;重慶市商委發布的信息也顯示,國慶期間其重點監測的商場女裝、兒(er) 童裝銷售額比平時增長了7成以上。
熱市場冷思考出口受阻、內(nei) 需不振,在今年紡織行業(ye) 彌漫的極度悲觀情緒中,黃金周服裝銷售的火熱讓不少人士得到了心理安慰。聯合證券分析師汪蓉認為(wei) ,後期出口狀況仍然堪憂,成本壓力尚未有效緩解,但國內(nei) 市場仍是值得期待的領域。“服裝消費占個(ge) 人消費的比重會(hui) 隨著居民財富積累和消費偏好的改變而緩慢、穩步提升,與(yu) 經濟波動關(guan) 聯度並不大。基於(yu) 此,我認為(wei) 內(nei) 銷市場的繁榮仍可持續,相應的,零售額也將維持螺旋上升態勢。”汪蓉進一步解釋說。
不過,第一紡織網分析師汪前進則表示,對於(yu) 內(nei) 需市場的表麵繁榮,我們(men) 應該冷思考。他介紹說,國慶假日期間,無論是紹興(xing) 輕紡城還是盛澤東(dong) 方絲(si) 綢市場,均出現了近年來少見的經營戶較大麵積停產(chan) 歇業(ye) 的情況,足以見得目前紡織服裝市場承受的壓力非常大。
重慶大學博士生導師蒲勇健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更是直言:“黃金周的火爆隻是市民消費的集中釋放。不過這些繁榮都是虛假的,實際上黃金周對於(yu) 拉動內(nei) 需並無實質的意義(yi) 。”在他看來,市民的消費都是有計劃的,在每年的消費總量不變的前提下,這種消費力在黃金周集中釋放後,必然會(hui) 導致其他時段的疲軟。
事實上,長期以來,有關(guan) 紡織服裝內(nei) 需是否旺盛的爭(zheng) 論一直沒有停息過。讓很多業(ye) 者感到矛盾的是,一方麵,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ye) 服裝類商品銷售指標長期維持在20%以上的高增長水平上;另一方麵,在消費旺盛的表相下,反映服裝銷售價(jia) 格變化的衣著類商品CPI指數卻始終在低位徘徊,與(yu) 其他商品表現嚴(yan) 重背離。汪前進稱,這是“失真”的國內(nei) 服裝消費增長數據。
“被業(ye) 內(nei) 寄予厚望的內(nei) 需,受通脹及居民收入增長乏力等多重因素抑製,實際增長情況並不樂(le) 觀。”汪前進表示,“在大部分服裝企業(ye) 銷售並未出現明顯增長、居民衣著消費支出並未明顯加快的情況下,國內(nei) 服裝消費數據卻屢創新高,這可能與(yu) 統計樣本的選取、大量服裝庫存商品的處理、服裝消費的兩(liang) 極分化等因素有關(guan) ,考慮到國內(nei) 經濟增勢減緩等宏觀背景,國內(nei) 服裝消費的實際增長反而顯得有些動力不足。”
汪前進認為(wei) ,從(cong) 目前情況看,服裝內(nei) 需的實際增長幅度基本維持在15%左右,尚且無法完全彌補投資和出口減弱的影響。在他看來,內(nei) 需能量的釋放需要一個(ge) 緩慢的過程,預計未來幾年我國服裝零售額的年均增長率在10%~15%間,2010年零售總額有望達到1萬(wan) 億(yi) 元級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