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hui) 直通車
國內(nei) 資訊(08年前)
加工貿易在政策調整中邁向優(you) 化
有人將一百多年前那場中華民族在抵禦外強和安定內(nei) 亂(luan) 中成功求存並崛起的工業(ye) 化改造稱為(wei) 中國的“第一次工業(ye) 革命”,認為(wei) 它的特征是完成了中國從(cong) 手工作坊到機器大生產(chan) 的工業(ye) 化普及;也有人將我們(men) 始於(yu) 改革開放的引進國外機器設備生產(chan) 工業(ye) 品,然後再行銷全球,從(cong) 而確立“世界工廠”地位的過程稱為(wei) “第二次工業(ye) 革命”。
如果說第一次工業(ye) 革命曲折而漫長,那麽(me) 第二次工業(ye) 革命對中國企業(ye) 來說則是高速前進且戰果輝煌。在30年不到的時間裏,中國已變成全球製造基地,從(cong) 打火機到汽車零部件,從(cong) 製鞋到服裝,從(cong) 電腦到造船,製造業(ye) 遍地開花。
加工貿易———這一我國最重要的貿易方式,在30年的改革開放中對中國外貿增長的貢獻不僅(jin) 是量上的,同時也是質上的。從(cong) 改革開放初期以輕紡等勞動密集型產(chan) 品出口到後來的機電、高新技術產(chan) 品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chan) 品為(wei) 主的出口,加工貿易為(wei) 促進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改善出口商品結構作出了巨大貢獻。
麵對外資占加工貿易進出口額比重上升、加工貿易產(chan) 品結構轉變、加工貿易國內(nei) 采購率逐步提高和跨關(guan) 區結轉業(ye) 務迅猛增加等問題,30年來監管政策也在一步步優(you) 化調整,保障了加工貿易的高速發展。
退稅政策促進國內(nei) 采購我國的加工貿易始於(yu) 改革開放初期,當時國家的想法主要是將其作為(wei) 解決(jue) 創匯和就業(ye) 問題的權宜之計,所以采取的政策主要是“對用於(yu) 加工貿易的進口實行保稅政策,免征進口關(guan) 稅;除少數敏感商品外,對絕大多數商品的進口取消配額等非關(guan) 稅。”這種開放式的信任管理模式世界獨一無二,發揮了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you) 勢,加之不斷活躍的投資政策,中國的加工貿易迅速發展起來。而與(yu) 此同時,一些相應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
來料加工國內(nei) 采購率不高是當時一個(ge) 公認的事實。雖然這種狀況既與(yu) 我國原有產(chan) 業(ye) 結構不合理,技術水平落後從(cong) 而造成中間品行業(ye) 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低有關(guan) ,又與(yu) 加工貿易本身“兩(liang) 頭在外”的特點有關(guan) ,但我國的加工貿易政策中的確存在這種不合理的對進口投入品的“超國民待遇”現象:加工貿易企業(ye) 進口投入品可以免繳關(guan) 稅、工商統一稅(增值稅和消費稅);而如果從(cong) 國內(nei) 購買(mai) 中間投入品則隻能享受部分退稅(征17%,退19%)的待遇。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原本會(hui) 使用國產(chan) 料件的企業(ye) 也轉而進口加工所需的投入品。
1994年稅製改革以前,來料加工貿易與(yu) 進料加工貿易國內(nei) 增值率大體(ti) 相當,來料加工國內(nei) 增值率為(wei) 23.1%,比進料加工貿易國內(nei) 增值率高出2.22個(ge) 百分點。而到2001年,來料加工貿易國內(nei) 增值率為(wei) 46.32%,進料加工貿易國內(nei) 增值率則已經達到61.58%,來料加工貿易的國內(nei) 增值率已經比進料加工貿易低15.26個(ge) 百分點。從(cong) 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國內(nei) 增值率變化的對比中可以看出,退稅政策對加工貿易的國內(nei) 采購具有重要的影響。
政策規避走私當時開放式的監管模式也帶來了較為(wei) 嚴(yan) 重的走私問題。而加工貿易已經形成的分布區域廣、涉及行業(ye) 麵寬的格局,則由於(yu) 成本太高而使將其納入封閉式監管的模式無法實現。
盡管如此,我國的加工貿易監管部門還是試圖在增量部分作出補救。
2000年4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關(guan) 於(yu) 進行設立出口加工區試點)的複函》批準在大連、天津、北京、煙台、深圳、廣州等地設立出口加工區。同年5月24日,海關(guan) 總署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guan) 對出口加工區監管暫行辦法》作為(wei) 出口加工區監管的法律依據。出口加工區的設立,實際上對區內(nei) 加工貿易企業(ye) 引入了封閉式的監管模式。《複函》中指出:"要按照優(you) 化存量、控製增量、規範管理,提高水平的方針,先把新增加的加工貿易企業(ye) 引入出口加工區,逐步實現對加工貿易企業(ye) 的集中規範管理。"
而海關(guan) 方麵也於(yu) 1989年《海關(guan) 總署關(guan) 於(yu) 對來料加工進口料件收取保證金問題的規定》中明確指出:"對少數資信不好,管理混亂(luan) ,或有走私違法前科的企業(ye) 所經營的來料加工進口的料件,已批準的拆解舊汽車和廢舊家用電器來料加工合同進口的料件,以及需加強管理的特定的進口料件,先收取相當於(yu) 進口稅款的保證金,加工成品出口經海關(guan) 核銷後,退還保證金。"
通過對存量加強監管力度和將增量納入封閉式監管的方法,較好地解決(jue) 了我國加工貿易中存在的走私嚴(yan) 重的問題,促進了我國加工貿易健康發展。
正確引導外資產(chan) 業(ye) 投向
加工貿易實際上是國際分工的一種方式,在分工中,發展中國家由於(yu) 自身條件的約束,被局限在生產(chan) 技術水平較低的加工裝配階段;而發達國家則利用其資本和技術的優(you) 勢,占據了生產(chan) 的研發及技術含量高的生產(chan) 環節。
從(cong) 曆史經驗來看,一國勞動力成本的優(you) 勢僅(jin) 可以保持有限的一段時間,如果在這段時間裏該國生產(chan) 技術水平還沒有實質性的提高,還未在其他生產(chan) 環節上形成新的比較優(you) 勢,則該國的加工貿易將會(hui) 成為(wei) "無根工業(ye) "而萎縮。同時,國際競爭(zheng) 力也將受到影響。
因此,加工貿易解決(jue) 就業(ye) 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亦不容忽視。發展中國家一般都對於(yu) 流入的國外資本投入進行政策引導,我國也規定了引導外資流向的政策。1985年6月頒布了《指導外商投資方向整體(ti) 規定》,將"高新技術、先進技術、能夠改進產(chan) 品性能、節約能源和原材料,提高企業(ye) 技術經濟效益或者生產(chan) 適應市場需求而國內(nei) 生產(chan) 能力不足的新設備、新材料"的項目列入鼓勵類外商投資項目,而將"屬於(yu) 國家安全或者損害社會(hui) 公共利益的"項目列為(wei) 禁止類外商投資項目等。
為(wei) 了達到利用外資的重要目的之一---引進先進技術和促進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並且避免由於(yu) 外資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加工行業(ye) ,導致一定程度的惡性競爭(zheng) 和產(chan) 品的過剩。1995年6月,國家計委,外經貿部聯合發布了《指導外商投資方向暫行規定》和《外商投資產(chan) 業(ye) 指導目錄》兩(liang) 個(ge) 文件,目的就在於(yu) 正確引導外資產(chan) 業(ye) 投向,盡快改變目前外商投資集中於(yu) "短平快"項目的局麵。
優(you) 化產(chan) 品出口結構利用自身較為(wei) 廉價(jia) 的資源吸引外資,是一般發展中國家都會(hui) 選擇的道路。但有關(guan) 專(zhuan) 家就表示,發展中國家利用自身勞動力、資源優(you) 勢發展對外貿易,存在著出口貧困化增長的可能,但是,這種貧困化增長並不一定發生。如果能夠不斷改善其出口商品結構,逐漸由初級製成品向含有更高技術含量的產(chan) 品結構轉化,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口貧困化增長的厄運。
2007年7月23日,經國務院批準,商務部、海關(guan) 總署於(yu) 聯合發布2007年第44號公告,公布新一批加工貿易限製類目錄,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製品、紡織紗線、布匹、家具等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共計1853個(ge) 十位商品稅號,占全部海關(guan) 商品編碼的15%。對列入限製類的商品將實行銀行保證金台賬實轉管理。
商務部有關(guan) 負責人指出,對加工貿易限製類商品的政策調整,主要目的是為(wei) 了優(you) 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嚴(yan) 格控製"兩(liang) 高一資"產(chan) 品出口,抑製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chan) 品出口,減少貿易摩擦,促進貿易平衡,緩解外貿順差過大帶來的突出矛盾,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實現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社會(hui)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今天,中國的加工貿易不再是權宜之計,它的發展遠遠超越了國家的最初目標,已成為(wei)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實現工業(ye) 化的有效戰略。引用花旗集團分析家黃益平的話說,"每個(ge) 國家都想提升自己的技術,在全球化競爭(zheng) 加劇和原材料成本上升時尤其如此。中國許多公司已經在技術階梯和價(jia) 值鏈上開始了向上的攀升,這個(ge) 新政策則加速了這個(ge) 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