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hui) 直通車

國內(nei) 資訊(08年前)

出口企業(ye) 轉型:難在哪裏?

來源:國際商報 | 發布日期:2008-10-09

    麵對國內(nei) 市場,習(xi) 慣了出口的企業(ye) 發現這是一個(ge) 完全陌生的領域,而這也是讓許多出口企業(ye) 難以下定轉做內(nei) 銷決(jue) 心的重要因素。

  困難一:資金不足資金是中小企業(ye) 發展麵臨(lin) 的最大瓶頸,而對於(yu) 那些習(xi) 慣出口的中小企業(ye) 來說,要轉做內(nei) 銷就麵臨(lin) 著更大的資金缺口。

  相對內(nei) 銷而言,出口企業(ye) 占用資金周期較短。林先生告訴記者,出口企業(ye) 的資金可來自信用證貸款。“一般一個(ge) 訂單到手,隻要有購買(mai) 原材料的資金就基本可以了。因為(wei) 當貨物辦理出口手續,拿到齊全的單證,就可以到銀行拿錢,再支付給工廠了。”在這種情況下,通常隻要有第一筆啟動資金就可以做外貿出口的生意了。

  沙先生更是直接,他說,外貿幾乎是隻要有去參展的資金就可以了,放台傳(chuan) 真機和電腦在家裏就可以做生意。隻要客戶是比較優(you) 質的客戶,信用有保證,出了貨就可以拿到貨款。他把外銷的經營模式簡單地概括為(wei) 接單、采購、出貨、收錢和付款。

  然而內(nei) 銷卻完全不同。林先生說,在國內(nei) ,除了個(ge) 別大型連鎖零售企業(ye) 外,很多地方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批發網絡,公司要把貨賣給批發商,再通過他們(men) 的網絡進入零售市場,而貨款往往會(hui) 被批發商壓著,等貨賣完才會(hui) 支付。這種資金占用周期會(hui) 比較長,對於(yu) 像林先生這樣的中小企業(ye) 來說,要準備足夠的資金用於(yu) 內(nei) 銷的流轉是個(ge) 比較難的問題。

  此外,由於(yu) 內(nei) 銷是全新嚐試,要轉型的出口企業(ye) 就必須雇傭(yong) 更多人員進行市場開拓、網絡布局,所以也就需要更多的資金以支付工資,這對於(yu) 中小企業(ye) 來說又是一筆不小的投入。沙先生直言,現在做內(nei) 銷已經把以往做出口攢下的“全副身家”都投進去了,而且還覺得不夠,他現在正在尋找合適的融資途徑,以解決(jue) 資金問題。

  困難二:人員不足要在一個(ge) 完全不熟悉的領域開始打拚,專(zhuan) 業(ye) 的人員必不可少。沙先生說,目前做內(nei) 銷的業(ye) 務要比做出口時複雜得多,“我需要一個(ge) 團隊來分別處理各項事務,比如市場開發、物流、網絡開發和維護、采購、產(chan) 品策略製定和執行、融資和財務管理等等。而做外貿的話,我一個(ge) 人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流程”。

  他說,出口不需要做市場。“客戶需要什麽(me) 就出口什麽(me) 。而內(nei) 銷就不一樣了,需要做市場推廣。”

  由於(yu) 沙先生目前從(cong) 事的是零售業(ye) 務,需要直接麵對消費者,所以消費者的需求就成了公司需要不斷研究的課題。"這一點是最關(guan) 鍵的,也是最令商家頭疼的。像我這樣做零售渠道的,市場風險實際上會(hui) 非常大。因為(wei) 企業(ye) 的成敗幾乎完全是靠你對市場的判斷,如果判斷失誤,就會(hui) 很快失敗。"

  他向記者打了一個(ge) 形象的比喻,做外貿僅(jin) 僅(jin) 算是生意---dealbusiness,說不定哪天客戶就走了;而做內(nei) 銷是在一個(ge) 企業(ye) ---cooperation,隻要掌握了渠道,誰都搶不走。但這就需要更多更專(zhuan) 業(ye) 的人員。

  林先生也有同感。由於(yu) 國內(nei) 的銷售市場比較分散,作為(wei) 生產(chan) 商不能直接掌握銷售渠道,所以隻能把貨通過各地掌握了銷售渠道的分銷商銷售出去。"如果向內(nei) 銷轉型的話,一定要有團隊,這個(ge) 團隊還要適合國內(nei) 商業(ye) 規則。要有人跑才行。"

  困難三:信用不足信用問題是企業(ye) 關(guan) 注的,無論是做出口還是做內(nei) 銷,客戶的信譽度都是企業(ye) 要考慮的。但林先生認為(wei) ,國外的信用體(ti) 係相對成熟,這讓做出口的企業(ye) 相對容易一些。"很多情況下,客戶隻是派來一個(ge) 代表來下訂單,之後我們(men) 就可以組織生產(chan) ,剩下的就是等著拿錢了。"

  然而內(nei) 銷市場卻沒有這般幸運。由於(yu) 國內(nei) 企業(ye) 的信用體(ti) 係還不健全,在商業(ye) 信用上往往缺乏保證,讓一些企業(ye) 對內(nei) 銷望而卻步。

  林先生就不無遺憾地說,自己看到很多做內(nei) 銷的同行有著在內(nei) 銷方麵發生損失,留下壞賬的經曆。"許多內(nei) 銷企業(ye) 大概都有損失這種壞帳的經曆,隻是數額或多或少的問題。很多時候人家不給,企業(ye) 也沒辦法。比如各地的批發商都沒有任何擔保,但作為(wei) 生產(chan) 商不得不把貨給他,因為(wei) 他們(men) 有渠道,不給他就沒法進入市場,這種分散網絡很難管理。一旦批發商跑了,企業(ye) 根本沒辦法追款。特別是金額比較小的貨款,就更不可能追索了,可能2、3萬(wan) 的貨款還不夠去追索的路費。對這種還沒有發育好內(nei) 銷網絡,出口型企業(ye) 非常難適應。"

  困難四:政策不足出口與(yu) 內(nei) 銷分別屬於(yu) 外貿和內(nei) 貿的範疇,在這方麵,國家的政策也略有不同。

  沙先生向記者介紹,之前他的公司在做進出口時享有一般納稅人的身份。而在改做內(nei) 銷後,由於(yu) 有關(guan) 政策的規定,不能在原有公司中直接從(cong) 事內(nei) 銷,所以他隻好另外注冊(ce) 了一家公司,以從(cong) 事內(nei) 銷經營,而這家公司目前隻是小規模納稅人的身份,就算有進口,也不能抵稅。

  "其實稅收對於(yu) 小企業(ye) 來說是個(ge) 很大的問題。比如我之前做出口不但不收增值稅,還可以退稅,盡管國家的退稅政策時有變化,可是像我之前經營的部分體(ti) 育用品目前還享有11%的退稅率呢。可當我改做內(nei) 銷時,不但需要繳稅,而且17%的增值稅還不能抵扣。"

  沙先生說,由於(yu) 過去鼓勵出口的影響,許多政策對出口還是優(you) 惠的,但對於(yu) 內(nei) 銷就沒有這些優(you) 惠,特別是中小企業(ye) 本身就沒有太多鼓勵政策,這讓自己轉型後的企業(ye) 麵臨(lin) 著不少的困難。所以,盡管他投入了更多的資金,但現在公司的內(nei) 銷業(ye) 績與(yu) 以往做出口還根本無法相提並論。他說自己的內(nei) 銷還處在市場推廣的初步階段。


 

免責聲明:伟德国际英国對紡織貿促網上所刊登信息不聲明或保證其內容之正確性或可靠性,請您自行甄別。由於信賴本網任何信息所產生的風險或損失均由您自行承擔,與我會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