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CPB)公布的最新《世界貿易監測》數據顯示,7月全球貿易量同比下降3.2%,創自2020年8月以來最大跌幅,環比下降0.6%。
接受采訪的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此前疫情期間貿易在高需求情境下運行,當前全球通脹上升,各國央行在2022年開始大舉加息以及疫情後消費者轉向服務消費等因素,令全球商品貿易出口走弱。
美國權威媒體認為,全球貿易流量在今年夏天出現了連續3個月流量下降。全球主要貿易大國對外貿易均出現了負增長。這似乎意味著,全球貿易格局的重大調整正在進入深水區。
高息環境影響全球商品貿易需求。自各大央行開始加息以來,世貿組織(WTO)一直在持續呼籲關注加息的負麵外溢效應。
今年瑞士達沃斯論壇(1月)期間,WTO總幹事伊維拉就呼籲要關注影響貿易的不確定性因素,其中利率走勢是重要一項。
其原因在於,美聯儲加息通過抑製需求來降低通脹,這也將抑製需求增長,對全球貿易產生負麵外溢影響。
此次CPB的情緒指標顯示,未來幾個月全球貿易仍將疲軟。分析師認為,在未來,缺乏信貸寬鬆將繼續拖累出口。
受日本、歐元區和英國產出大幅下降的影響,全球工業產出環比下降0.1%。CPB表示,情緒指標顯示,未來幾個月全球貿易仍將疲軟。
盡管市場當前預期歐洲央行加息周期結束,但美聯儲官員暗示高息將維持更長時間,表明降息不會很快到來。分析人士認為,高息環境或將繼續拖累出口貿易表現。
全球多數國家貿易量下降。
CPB數據顯示,全球大多數國家7月貿易量都有所下降。其中,歐元區同比下降2.5%,美國同比下降0.6%。經濟學家目前預計,歐元區今年出口額將出現0%增長,低於今年年初的2%增長預測。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顯示,2021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總量為31.4萬億元,連續12年位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比重近三分之一。
並且,2021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7.4%,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時隔多年終於實現正增長。2022年,中國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人民幣大關,占GDP比重達到33.2%。
國際市場需求出現了萎縮。作為重要國際貿易市場的歐盟,在今年上半年進口同比下降了10.4%,僅在6月降幅即達到22.6%,呈加速減少態勢。
需求的疲軟導致重要的製造業國家普遍開工不足。例如,歐元區製造業PMI從去年7月以來便位於50的榮枯線以下,在今年7月更創下42.7%的新低。
根據IMF最新預測,到2028年,全球GDP年增長率將僅為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如果我們希望貿易再次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那麽我們就必須創造貿易走廊和機會。”
大量企業正在進行產能轉移。受到發達國家“友岸外包”“近岸外包”政策的持續推動,大量企業正在將其產能從中國大陸轉移到東南亞、墨西哥等地。
受俄烏衝突影響,歐洲製造業企業也在將其產能向亞太和美洲轉移。這一轉移的直接後果,就是墨西哥、加拿大鞏固了作為美國最重要貿易夥伴的地位,韓國、日本、東南亞擴大了在美國市場的份額,中國對美貿易出現下降。
未來的趨勢將可能是,日韓加成為美國市場高端產品的提供者,墨西哥、東南亞,甚至印度成為美國市場中低端產品的提供方。
由於擁有足夠齊全的工業門類和完整的產業鏈,中國在這場貿易格局調整中的地位難以被削弱。盡管經濟發展遇到了重大挑戰,但中國的製造業未受損,研發和投融資表現活躍。
2022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中國對美國和歐盟的貿易總額,已說明不斷增長和發展的發展中國家在中國對外貿易夥伴序列中地位不斷上升。
接受采訪的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此前疫情期間貿易在高需求情境下運行,當前全球通脹上升,各國央行在2022年開始大舉加息以及疫情後消費者轉向服務消費等因素,令全球商品貿易出口走弱。
美國權威媒體認為,全球貿易流量在今年夏天出現了連續3個月流量下降。全球主要貿易大國對外貿易均出現了負增長。這似乎意味著,全球貿易格局的重大調整正在進入深水區。
“ 反彈 ”背後的原因
高息環境影響全球商品貿易需求。自各大央行開始加息以來,世貿組織(WTO)一直在持續呼籲關注加息的負麵外溢效應。
今年瑞士達沃斯論壇(1月)期間,WTO總幹事伊維拉就呼籲要關注影響貿易的不確定性因素,其中利率走勢是重要一項。
其原因在於,美聯儲加息通過抑製需求來降低通脹,這也將抑製需求增長,對全球貿易產生負麵外溢影響。
此次CPB的情緒指標顯示,未來幾個月全球貿易仍將疲軟。分析師認為,在未來,缺乏信貸寬鬆將繼續拖累出口。
受日本、歐元區和英國產出大幅下降的影響,全球工業產出環比下降0.1%。CPB表示,情緒指標顯示,未來幾個月全球貿易仍將疲軟。
盡管市場當前預期歐洲央行加息周期結束,但美聯儲官員暗示高息將維持更長時間,表明降息不會很快到來。分析人士認為,高息環境或將繼續拖累出口貿易表現。
“ 反彈 ”帶來的影響
全球多數國家貿易量下降。
CPB數據顯示,全球大多數國家7月貿易量都有所下降。其中,歐元區同比下降2.5%,美國同比下降0.6%。經濟學家目前預計,歐元區今年出口額將出現0%增長,低於今年年初的2%增長預測。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顯示,2021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總量為31.4萬億元,連續12年位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比重近三分之一。
並且,2021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7.4%,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時隔多年終於實現正增長。2022年,中國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人民幣大關,占GDP比重達到33.2%。
國際市場需求出現了萎縮。作為重要國際貿易市場的歐盟,在今年上半年進口同比下降了10.4%,僅在6月降幅即達到22.6%,呈加速減少態勢。
需求的疲軟導致重要的製造業國家普遍開工不足。例如,歐元區製造業PMI從去年7月以來便位於50的榮枯線以下,在今年7月更創下42.7%的新低。
根據IMF最新預測,到2028年,全球GDP年增長率將僅為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如果我們希望貿易再次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那麽我們就必須創造貿易走廊和機會。”
對中國的影響
大量企業正在進行產能轉移。受到發達國家“友岸外包”“近岸外包”政策的持續推動,大量企業正在將其產能從中國大陸轉移到東南亞、墨西哥等地。
受俄烏衝突影響,歐洲製造業企業也在將其產能向亞太和美洲轉移。這一轉移的直接後果,就是墨西哥、加拿大鞏固了作為美國最重要貿易夥伴的地位,韓國、日本、東南亞擴大了在美國市場的份額,中國對美貿易出現下降。
未來的趨勢將可能是,日韓加成為美國市場高端產品的提供者,墨西哥、東南亞,甚至印度成為美國市場中低端產品的提供方。
由於擁有足夠齊全的工業門類和完整的產業鏈,中國在這場貿易格局調整中的地位難以被削弱。盡管經濟發展遇到了重大挑戰,但中國的製造業未受損,研發和投融資表現活躍。
2022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中國對美國和歐盟的貿易總額,已說明不斷增長和發展的發展中國家在中國對外貿易夥伴序列中地位不斷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