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hui) 直通車
北京距“時裝之都”還有多遠?
1月10日,北京服裝紡織行業(ye) 協會(hui) 七屆四次理事會(hui) 在京召開。記者從(cong) 會(hui) 議上了解到,此次會(hui) 議旨在“推進時裝之都建設,促進行業(ye) 健康發展”。為(wei) 進一步迎合奧運商機,加快北京“時裝之都”的建設。此次會(hui) 議中,北京服裝紡織協會(hui) 對以往的工作進行了階段性總結,並對未來的發展進行了工作部署。這次會(hui) 議也使北京“時裝之都”的建設再次成為(wei) 業(ye) 內(nei) 關(guan) 注的焦點。
“北京離‘時裝之都’到底還有多遠?”“北京憑什麽(me) 打造‘時裝之都’?”“北京將如何建設‘時裝之都’?”
一個(ge) 個(ge) 問題不斷讓與(yu) 會(hui) 人員的思想產(chan) 生震動。
北京具有打造“時裝之都”條件
北京作為(wei) 我國政治、經濟和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它的地位在國內(nei) 外一直備受矚目,其憑借著自身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you) 勢正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
自2004年北京提出建設“時裝之都”以來,引起了各界人士及其專(zhuan) 家的關(guan) 注。
關(guan) 於(yu) “時裝之都”的定義(yi) ,許多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認為(wei) ,“時裝之都”的選擇和建設有著一定的嚴(yan) 格標準,並不是任何一個(ge) 城市都具備打造成“時裝之都”的條件。“時裝之都”的內(nei) 涵很深很廣,它是時尚、文化和曆史的結合體(ti) ,能夠對潮流有引導性和帶動性,它的概念是時尚文化產(chan) 業(ye) 。一個(ge) 城市要建成“時裝之都”,需要具有相關(guan) 背景的信息平台、高度開放的程度,便於(yu) 國際交流,並且還要有完善的軟硬件作為(wei) 支撐。
著名服裝評論家潘坤柔女士對此表示,“北京之所以正在努力打造世界‘時裝之都’,就是想將這個(ge) 凝聚著中國五千年悠久曆史的古都注入時尚元素。借助時裝這個(ge) 載體(ti) 來引領世界時尚潮流,帶動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將中國的服裝文化推向國際大舞台。如果說,將服飾的變遷看成是一部曆史、一個(ge) 時代發展縮影的話,那麽(me) 它在記錄曆史變革的過程中正印證著這個(ge) 時代的進步和文明,同時也蘊含著不朽的民族精神。可以說,北京打造世界‘時裝之都’的意義(yi) 是很深遠的。”
記者從(cong) 《促進北京時裝產(chan) 業(ye) 發展建設“時裝之都”規劃綱要》上了解到,北京建設“時裝之都”的總體(ti) 思路是:“北京服裝產(chan) 業(ye) 的發展,要緊緊圍繞著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以奧運為(wei) 契機,以首都的文化資源和產(chan) 業(ye) 基礎為(wei) 依托,突出設計龍頭,發揮品牌效應;營造時尚氛圍,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wei) 引導中國服裝業(ye) 發展的設計研發中心、信息發布中心、流行時尚展示中心、精品名品商貿中心、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和產(chan) 業(ye) 鏈集成中心,樹立北京成為(wei) 全國和世界‘時裝之都’的城市形象。”
仔細分析北京致力打造“時裝之都”各方麵的條件,不難看出,大量的市場需求、較高的消費水平、高度密集的信息流通渠道和眾(zhong) 多知名品牌企業(ye) 的聚集,使北京具有了突出的市場優(you) 勢。並且這裏還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服裝學院、中國紡織工業(ye) 協會(hui) 和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hui) 等全國頂尖級的服裝專(zhuan) 業(ye) 院所和協會(hui) 組織,為(wei) 北京向“時裝之都”的邁進提供了豐(feng) 富的人才資源和組織資源。
此外,2008年奧運會(hui) 的舉(ju) 辦,更為(wei) 北京服裝業(ye) 的發展和“時裝之都”的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過億(yi) 的國內(nei) 外遊客形成了強大的購買(mai) 力,使北京擁有巨大商機的同時,也將為(wei) 我國的服裝文化與(yu) 世界成功接軌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
基礎設施推進“時裝之都”建設
北京服裝紡織行業(ye) 協會(hui) 七屆四次會(hui) 議上,協會(hui) 副會(hui) 長張培華就北京建設“時裝之都”的工作進程做了詳細的匯報和回顧。她表示,目前“時裝之都”建設正在加快進程,在產(chan) 業(ye) 建設項目、優(you) 化服裝產(chan) 業(ye) 發展環境、強化產(chan) 業(ye) 鏈合理配套、積極轉變產(chan) 業(ye) 增長方式和全行業(ye) 經濟運行等方麵正處於(yu) 平穩較快的發展態勢。
目前,從(cong) 企業(ye) 發展規模看,全行業(ye) 規模以上的企業(ye) 突破了500家,3000萬(wan) 元以上的企業(ye) 90家,預計到“十一五”末,億(yi) 元以上的規模目標是30家,截至2007年末已經實現了40家。此外,北京服裝產(chan) 業(ye) 園區也有了一定的規模,有260多家企業(ye) 落戶於(yu) 北京東(dong) 部服裝產(chan) 業(ye) 帶,這些企業(ye) 的產(chan) 值和銷售額占全行業(ye) 近一半的比重。其中,僅(jin) 大興(xing) 園區的知名品牌就有20多個(ge) ,集中了近千家服裝生產(chan) 企業(ye) 。其他一些產(chan) 業(ye) 園的建設也初具規模,一批較有影響力的品牌在男女服裝產(chan) 品上呈現出明顯優(you) 勢,並且在品牌排名中占有一定的席位。
據悉,北京一批較有實力的品牌相繼進入高級商場且增加了專(zhuan) 賣店,通過橫向聯合,互相借勢實現品牌係列發展。目前,北京服裝紡織行業(ye) 中,如“李寧”、“銅牛”等近17個(ge) 品牌榮獲了“中國名牌產(chan) 品”或“北京名牌產(chan) 品”稱號。在全力打造“時裝之都”的形勢下,一些像“白領”、“派克蘭(lan) 帝”等榮獲中國服裝品牌大獎的企業(ye) 為(wei) 區域性品牌加快市場開拓、擴大和提升品質等都產(chan) 生了較明顯的影響。據介紹,目前北京還聚集了上千名設計人員,雲(yun) 集在這裏的服裝設計工作室近200個(ge) 。其中,設計師品牌“吉芬”作為(wei) 自主女裝品牌還走出國門進入了巴黎時裝周。“愛慕”、“雪蓮”等品牌也在法國亮相,展示出了北京服裝品牌設計的新水平,進一步向世界昭示著北京品牌企業(ye) 從(cong) “中國製造”到“中國設計”理念性的重大改變。
據了解,在建設“時裝之都”總體(ti) 思路和目標的指導下,一批服裝產(chan) 業(ye) 鏈建設項目也日趨完善。恒基時尚發布中心和融合體(ti) 育精神創意設計的李寧體(ti) 育服裝研發創意中心的落成,將成為(wei) 北京服裝品牌企業(ye) 發展、發布和推廣交流的專(zhuan) 業(ye) 平台。被譽為(wei) 中國北方重要麵輔料基地的方仕國際輕紡城等的相繼開業(ye) ,充實和完善了“時裝之都”的麵輔料產(chan) 業(ye) 鏈,這些項目的建成,都對北京打造“時裝之都”起到了推進作用。
品牌建設促進產(chan) 業(ye) 創新
在回顧2007年北京“時裝之都”的建設重點時,張培華向記者介紹說,過去的一年是實現名牌戰略的重要時期,在圍繞“時裝之都”的建設中,主要以設計和品牌為(wei) 核心,並在以營造氛圍為(wei) 重點的基礎上,加強了對品牌推廣的宣傳(chuan) ,並培育和發展了一批有競爭(zheng) 實力的自主品牌來促進產(chan) 業(ye) 創新。
為(wei) 吸引國內(nei) 外知名品牌與(yu) 產(chan) 業(ye) 參與(yu) “時裝之都”的建設,近幾年,北京服裝紡織行業(ye) 協會(hui) 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舉(ju) 辦了品牌推廣周及熱銷品牌推選活動。其中,在連續三屆的春秋兩(liang) 季“國際時裝品牌推廣周”活動中,有30多個(ge) 品牌先後舉(ju) 辦了專(zhuan) 場發布會(hui) 進行商務會(hui) 談,在提升了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同時,也促進了服裝品牌市場的營銷,實現了品牌從(cong) 產(chan) 品經營向品牌經營的戰略轉移。
2008年對於(yu) 中國服裝產(chan) 業(ye) 的發展來說,是一個(ge) 難得的機遇年,同時也為(wei) 北京“時裝之都”的建設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如何抓住國際市場,借助難得的國際宣傳(chuan) 平台將中國的服裝文化很好地宣傳(chuan) 出去,讓北京服裝品牌更好地走出國門,使北京“時裝之都”被世界所認同。這一係列問題擺在了“時裝之都”前進的路上。“奧運年還將舉(ju) 辦時裝品牌發布會(hui) ,根據北京市委書(shu) 記劉淇的指示精神,北京2008年奧運會(hui) 禮儀(yi) 服裝的設計理念定位為(wei) 具有中國曆史、當下智慧和未來的概念,展現中國人的精神麵貌。因此,在奧運年,我們(men) 還要積極組織參與(yu) 具有中國元素的時裝品牌發布會(hui) 。”張培華說。
“時裝之都”需要特色
縱覽巴黎、米蘭(lan) 、紐約、東(dong) 京和倫(lun) 敦這五大“時裝之都”,它們(men) 憑借各自的優(you) 勢和特色立足於(yu) 國際大舞台,享譽國際。
談到“高級時裝之都”的代表,大多數人都會(hui) 想到巴黎;說到“高級成衣之都”的代表,米蘭(lan) 得到了人們(men) 的認可;說到“運動休閑和成衣之都”的代表,紐約當仁不讓;而倫(lun) 敦和東(dong) 京則是“經典男裝之都”和“東(dong) 西方結合之都”的代表。這些城市都是在本國特有的文化、曆史、政治和經濟的大背景下,利用自己的民族文化奠定了成為(wei) 國際時尚之都的基礎。麵對這些成功“時裝之都”的典範,北京如何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時裝之都”,這也是很多業(ye) 內(nei) 外人士都在思考的問題。
潘坤柔女士對北京可以說是“情有獨鍾”,多年來一直關(guan) 注北京“時裝之都”的建設情況,談及“時裝之都”的打造,她說:“北京建設‘時裝之都’,可以為(wei) 文化生活和產(chan) 業(ye) 經貿合作搭建一個(ge) 相互交流、互利互信的交流平台。目前,我國服裝品牌在國際上的競爭(zheng) 力還比較薄弱,要解決(jue) 這一瓶頸問題,就要加大力度培育名牌服裝,將它推向國際,被國際所認可。另外,還要加大文化滲透力,既要吸收國際現代化的服裝流行元素,又要宣傳(chuan) 我們(men) 的民族文化。要依據北京厚重的文化打造出真正屬於(yu) 自己的有特色的‘時裝之都’——北京‘時裝之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