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hui) 直通車
迎接兩(liang) 會(hui) 特稿:宏觀調控五年間
2003年以來的五年,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最穩的五年,年均增速10.6%且年度波幅不超過1個(ge) 百分點,也是中國向國強民富不斷邁進的五年,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加6000億(yi) 元、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同步快速增長……
來之不易的成績是和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分不開的。
從(cong) “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好字優(you) 先”——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宏觀調控旨在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始終保持著快速增長,“快”成為(wei) 中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但同時,中國也在為(wei) 多年來“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低產(chan) 出”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付出高昂代價(jia) 。
隨著能源資源的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環境汙染成為(wei) 製約經濟社會(hui) 協調發展的突出問題,注重科學發展,在“好”字上多做文章成為(wei) 當務之急。
200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不再沿用原先“又快又好”的說法,明確提出“又好又快”發展,“好”在“快”前。200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進一步強調堅持“好字優(you) 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好”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顯示中國經濟發展理念的轉變。國家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張永軍(jun) 說,這體(ti) 現出我國經濟發展已從(cong) 量的擴張轉向質量、效益和可持續的統一。
為(wei) 優(you) 化經濟結構,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這五年的宏觀調控采取了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方式,盡可能地避免“一刀切”。在大力推行節能減排的過程中,同時嚴(yan) 把土地、信貸“閘門”,控製投資過快增長。對符合產(chan) 業(ye) 發展戰略的短線產(chan) 業(ye) 和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項目,國家采取鼓勵發展的政策;對不符合產(chan) 業(ye) 發展戰略的長線產(chan) 業(ye) 和高能耗、高汙染的產(chan) 業(ye) 項目采取限批或不予準入政策,努力促進經濟結構的優(you) 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正是在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本輪宏觀調控不斷增強了預見性、及時性和有效性,從(cong) 而有效防止經濟大起大落,實現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如果沒有這輪宏觀調控,就不會(hui) 有當前的好形勢。”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在談到2003年以來的五年宏觀調控時如此評價(jia) 。他通過代表五年來主要經濟指標變化的六條曲線說明調控成效:從(cong) 經濟增長曲線看,在快速增長中年度波動是最小的;從(cong) 投資曲線看,增幅是逐步回落的;從(cong) 消費曲線看,增速是不斷加快的;從(cong) 就業(ye) 曲線看,新增就業(ye) 人數是持續增加的;從(cong) 財政收入和企業(ye) 利潤曲線看,是大幅上升的;從(cong) 價(jia) 格曲線看,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沒有出現嚴(yan) 重通貨膨脹。
從(cong) 抑製糧產(chan) 下降到著力解決(jue) 民生難題——宏觀調控不斷加大對三農(nong) 、教育、衛生、低保等方麵的政策扶持力度
“2003年以來的宏觀調控,一開始是從(cong) 抑製糧食產(chan) 量大幅下降和投資需求膨脹‘兩(liang) 碰頭’展開的,之後又加強了對‘三過’(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問題的調控。”2007年12月7日,馬凱在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hui) 議上強調。
糧食問題關(guan) 係經濟安全和國計民生。我國糧食產(chan) 量從(cong) 1998年突破1萬(wan) 億(yi) 斤大關(guan) 後,由於(yu) 土地、資金等要素大量轉向非農(nong) 產(chan) 業(ye) ,以及種糧比較效益低等原因,糧食耕種麵積連年調減,產(chan) 量一路走低。2003年糧食產(chan) 量降至1990年以來的最低點,糧食播種麵積減至15億(yi) 畝(mu) 以下,為(wei) 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低水平,農(nong) 民增收緩慢。
在此關(guan) 頭,中央確立統籌城鄉(xiang) 發展、“多予、少取、放活”的農(nong) 業(ye) 發展方針,2004年至2008年連續發出5個(ge) 中央一號文件,建立支持糧食穩定發展的政策框架,出台一係列支農(nong) 惠農(nong) 政策。
隨著國債(zhai) 資金和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不斷向農(nong) 業(ye) 特別是糧食主產(chan) 區傾(qing) 斜,隨著對農(nong) 民實行直補、對糧食實行最低收購價(jia) 、采取綜合措施穩定農(nong) 資價(jia) 格、取消延續了千百年的“皇糧國稅”——農(nong) 業(ye) 稅等措施的實施,我國糧食產(chan) 量不斷上升,2007年超過1萬(wan) 億(yi) 斤,實現連續4年總產(chan) 增加,同時單產(chan) 創下曆史最高記錄。
農(nong) 民稅賦減輕了,人民群眾(zhong) 的教育、醫療、社會(hui) 保障等民生問題也在改善。從(cong) 免除所有義(yi) 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到全麵推進城鎮和農(nong) 村的醫療衛生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製度建設,政府對教育、衛生、低保等社會(hui) 事業(ye) 的政策扶持,以期實現全社會(hui) 和諧發展。
“這五年的宏觀調控特別注意解決(jue) 社會(hui) 和民生難題,重視加大對三農(nong) 、教育、衛生、低保等方麵的政策扶持力度,進而極大地推動了這些問題的解決(jue) 。”中共中央黨(dang) 校經濟學部副主任韓保江說。
針對近年來部分大中城市持續高漲的房價(jia) ,中央頻頻出台調控新舉(ju) 措以調整住房供應結構,抑製房價(jia) 過快上漲。從(cong) 2005年的兩(liang) 個(ge) “國八條”,2006年的“國六條”,到2007年的調整住房信貸政策、建立健全廉租房製度……人們(men) 看到了國家解決(jue) 居民住房問題的信心和決(jue) 心。
中央明確表示,將區別輕重緩急,突出重點,加大投入力度,逐步解決(jue) 人民最關(guan) 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全體(ti) 人民共享發展的成果。
從(cong) “積極”到“穩健”,由“穩健”到“從(cong) 緊”——財政貨幣政策“組合拳”五年漸變,力促經濟平穩協調發展
作為(wei) 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兩(liang) 個(ge) 主要手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實現經濟總量的平衡,既要防止經濟過熱導致進一步通貨膨脹,也要防止經濟陷入衰退。
從(cong) 2003年開始,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上升周期。受1998年開始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影響,國內(nei) 需求持續擴大,但一些行業(ye) 和地區也開始出現投資過旺和低水平重複建設傾(qing) 向加劇等問題,信貸增長偏快,資源對經濟增長製約越來越大,全社會(hui) 對經濟過熱的擔憂重新喚起。
“在這種情況下,宏觀調控政策轉型勢在必行,如果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將不利於(yu) 控製投資過快增長和防止通貨膨脹。”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財貿所副所長高培勇說。
200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明確提出,財政政策由積極轉為(wei) 穩健。
從(cong) 試點增值稅改革到推進內(nei) 外資企業(ye) 所得稅兩(liang) 法合並,從(cong) 調整進出口關(guan) 稅到調減存款利息所得稅率,從(cong) 深化農(nong) 村稅費改革到繼續完善收入分配、社會(hui) 保障、教育和公共衛生製度,五年來,穩健的財政政策在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加強公共財政職能等方麵發揮了有力的作用。
與(yu) 此同時,針對日益突出的流動性過剩及信貸投放過多問題,2007年穩健的貨幣政策開始表現出“穩中適度從(cong) 緊”的趨向。這一年,央行以6次加息和10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空前力度,傳(chuan) 遞出強烈的從(cong) 緊信號。
2007年12月舉(ju) 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明確提出2008年實行從(cong) 緊的貨幣政策,標誌著實施10年之久的“穩健”貨幣政策正式被“從(cong) 緊”貨幣政策取代,這意味著貨幣政策組合拳將進一步向遏製信貸過快增長、加大資金回籠並加快信貸投放結構調整發力。
從(cong) “一防”到“兩(liang) 防”——防明顯通脹成調控新任務,今年宏觀調控麵臨(lin) 不少挑戰
作為(wei) 宏觀調控的重要指標之一,我國的物價(jia) 從(cong) 2003年起連續4年保持基本穩定,但2007年以來持續攀升。2007年,居民消費價(jia) 格指數(CPI)打破了2003年至2006年保持的年均上漲2.1%的“高增長、低通脹”良好態勢,自2007年8月連續5個(ge) 月CPI同比增幅突破6%,全年平均上漲4.8%,成為(wei) 1997年以來的年度最高漲幅。
不斷上揚的物價(jia) 走勢,牽動著百姓的神經。麵對較為(wei) 突出的通貨膨脹壓力,200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了新的宏觀調控任務,在繼續“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wei) 過熱”的同時,將“防止價(jia) 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wei) 明顯通貨膨脹”也列入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彭興(xing) 韻博士說,通貨膨脹往往是經濟過熱的表現之一,物價(jia) 水平相對穩定本身就是經濟平穩增長和投資穩定的外在條件之一,防過熱和防通脹這兩(liang) 個(ge) 目標緊密相連。
“兩(liang) 防”的背後是對經濟過熱的擔憂。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指出,2007年中國經濟增長仍處在過快階段,固定資產(chan) 投資仍然過快,信貸與(yu) 貨幣投放過多。為(wei) 中國經濟降溫成為(wei) 2008年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
上周在中國訪問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卡恩認為(wei) ,中國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的高速增長,未來宏觀調控將麵臨(lin) 更多挑戰和困難,包括受國內(nei) 外綜合因素作用依然存在的通貨膨脹壓力,擴大內(nei) 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艱難曆程,以及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等問題。
今年,美國經濟受次貸危機影響而可能減速,從(cong) 而導致全球經濟增長步伐放緩。在這種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的挑戰和潛在風險更不可忽視,需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圍繞“控總量、穩物價(jia) 、調結構、促平衡”的方針,統籌財政、貨幣、土地、產(chan) 業(ye) 和社會(hui) 政策,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決(jue) 突出矛盾和問題,進一步提高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實現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