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hui) 直通車
產(chan) 經分析
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 附:《中國製造2025》(全文)
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中國製造2025》,部署全麵推進實施製造強國戰略。這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ge) 十年的行動綱領。 製造業(ye) 是國民經濟的主體(ti) ,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xing) 國之器、強國之基。當前,全球製造業(ye) 發展格局和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必須緊緊抓住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突出創新驅動,優(you) 化政策環境,發揮製度優(you) 勢,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chan) 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中國製造2025》提出,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wei) 先、綠色發展、結構優(you) 化、人才為(wei) 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ti) 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製造業(ye) 整體(ti) 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我製造業(ye) 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圍繞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中國製造2025》明確了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一是提高國家製造業(ye) 創新能力;二是推進信息化與(yu) 工業(ye) 化深度融合;三是強化工業(ye) 基礎能力;四是加強質量品牌建設;五是全麵推行綠色製造;六是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chan) 業(ye) 、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yu) 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nong) 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重點領域;七是深入推進製造業(ye) 結構調整;八是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九是提高製造業(ye) 國際化發展水平。 《中國製造2025》明確,通過政府引導、整合資源,實施國家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建設、智能製造、工業(ye) 強基、綠色製造、高端裝備創新等五項重大工程,實現長期製約製造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共性技術突破,提升我國製造業(ye) 的整體(ti) 競爭(zheng) 力。 為(wei) 確保完成目標任務,《中國製造2025》提出了深化體(ti) 製機製改革、營造公平競爭(zheng) 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完善中小微企業(ye) 政策、進一步擴大製造業(ye) 對外開放、健全組織實施機製等8個(ge) 方麵的戰略支撐和保障。 《中國製造2025》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建設製造強國的重要意義(yi) ,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製,研究製定實施方案,細化政策措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國務院關(guan) 於(yu) 印發《中國製造2025》的通知 國發〔2015〕2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中國製造2025》印發給你們(men) ,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5年5月8日 (本文有刪減) 中國製造2025 製造業(ye) 是國民經濟的主體(ti) ,是立國之本、興(xing) 國之器、強國之基。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ye) 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xing) 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鬥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ye) ,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製造業(ye) ,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ye) 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有力推動工業(ye) 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綜合國力,支撐我世界大國地位。然而,與(yu) 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製造業(ye) 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chan) 業(ye) 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麵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與(yu) 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曆史性交匯,國際產(chan) 業(ye) 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曆史機遇,按照“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要求,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力爭(zheng) 通過三個(ge) 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wei) 引領世界製造業(ye) 發展的製造強國,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製造2025》,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ge) 十年的行動綱領。 一、發展形勢和環境 (一)全球製造業(ye) 格局麵臨(lin) 重大調整。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chan) 業(ye) 變革,形成新的生產(chan) 方式、產(chan) 業(ye) 形態、商業(ye) 模式和經濟增長點。各國都在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動三維(3D)打印、移動互聯網、雲(yun) 計算、大數據、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取得新突破。基於(yu) 信息物理係統的智能裝備、智能工廠等智能製造正在引領製造方式變革;網絡眾(zhong) 包、協同設計、大規模個(ge) 性化定製、精準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電子商務等正在重塑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體(ti) 係;可穿戴智能產(chan) 品、智能家電、智能汽車等智能終端產(chan) 品不斷拓展製造業(ye) 新領域。我國製造業(ye) 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迎來重大機遇。 全球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我國在新一輪發展中麵臨(lin) 巨大挑戰。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ye) 化”戰略,重塑製造業(ye) 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加速推進新一輪全球貿易投資新格局。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積極參與(yu) 全球產(chan) 業(ye) 再分工,承接產(chan) 業(ye) 及資本轉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我國製造業(ye) 麵臨(lin) 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yan) 峻挑戰,必須放眼全球,加緊戰略部署,著眼建設製造強國,固本培元,化挑戰為(wei) 機遇,搶占製造業(ye) 新一輪競爭(zheng) 製高點。 (二)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隨著新型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同步推進,超大規模內(nei) 需潛力不斷釋放,為(wei) 我國製造業(ye) 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各行業(ye) 新的裝備需求、人民群眾(zhong) 新的消費需求、社會(hui) 管理和公共服務新的民生需求、國防建設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製造業(ye) 在重大技術裝備創新、消費品質量和安全、公共服務設施設備供給和國防裝備保障等方麵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全麵深化改革和進一步擴大開放,將不斷激發製造業(ye) 發展活力和創造力,促進製造業(ye) 轉型升級。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製造業(ye) 發展麵臨(lin) 新挑戰。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強化,勞動力等生產(chan) 要素成本不斷上升,投資和出口增速明顯放緩,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wei) 繼,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刻不容緩。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塑造國際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重點在製造業(ye) ,難點在製造業(ye) ,出路也在製造業(ye) 。 (三)建設製造強國任務艱巨而緊迫。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製造業(ye) 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製造體(ti) 係,成為(wei) 支撐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基石和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持續的技術創新,大大提高了我國製造業(ye) 的綜合競爭(zheng) 力。載人航天、載人深潛、大型飛機、北鬥衛星導航、超級計算機、高鐵裝備、百萬(wan) 千瓦級發電裝備、萬(wan) 米深海石油鑽探設備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幹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和骨幹企業(ye) ,我國已具備了建設工業(ye) 強國的基礎和條件。 但我國仍處於(yu) 工業(ye) 化進程中,與(yu) 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製造業(ye) 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關(guan) 鍵核心技術與(yu) 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製造業(ye) 創新體(ti) 係不完善;產(chan) 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汙染問題較為(wei) 突出;產(chan) 業(ye) 結構不合理,高端裝備製造業(ye) 和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發展滯後;信息化水平不高,與(yu) 工業(ye) 化融合深度不夠;產(chan) 業(ye) 國際化程度不高,企業(ye) 全球化經營能力不足。推進製造強國建設,必須著力解決(jue) 以上問題。 建設製造強國,必須緊緊抓住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加強統籌規劃,突出創新驅動,製定特殊政策,發揮製度優(you) 勢,動員全社會(hui) 力量奮力拚搏,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托中國品牌,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的轉變,中國產(chan) 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完成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 二、戰略方針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麵貫徹黨(dang) 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hui) 精神,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ye) 化道路,以促進製造業(ye) 創新發展為(wei) 主題,以提質增效為(wei) 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為(wei) 主線,以推進智能製造為(wei) 主攻方向,以滿足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的需求為(wei) 目標,強化工業(ye) 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促進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培育有中國特色的製造文化,實現製造業(ye) 由大變強的曆史跨越。基本方針是: ––創新驅動。堅持把創新擺在製造業(ye) 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於(yu) 創新的製度環境,推動跨領域跨行業(ye) 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guan) 鍵共性技術,促進製造業(ye)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 ––質量為(wei) 先。堅持把質量作為(wei) 建設製造強國的生命線,強化企業(ye) 質量主體(ti) 責任,加強質量技術攻關(guan) 、自主品牌培育。建設法規標準體(ti) 係、質量監管體(ti) 係、先進質量文化,營造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 ––綠色發展。堅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wei) 建設製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工藝、裝備推廣應用,全麵推行清潔生產(chan) 。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回收利用效率,構建綠色製造體(ti) 係,走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 ––結構優(you) 化。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wei) 建設製造強國的關(guan) 鍵環節,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ye) ,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推動生產(chan) 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空間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zheng) 力的產(chan) 業(ye) 集群和企業(ye) 群體(ti) ,走提質增效的發展道路。 ––人才為(wei) 本。堅持把人才作為(wei) 建設製造強國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製,加快培養(yang) 製造業(ye) 發展急需的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營造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的氛圍,建設一支素質優(you) 良、結構合理的製造業(ye) 人才隊伍,走人才引領的發展道路。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全麵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強化企業(ye) 主體(ti) 地位,激發企業(ye) 活力和創造力。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戰略研究和規劃引導,完善相關(guan) 支持政策,為(wei) 企業(ye) 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針對製約製造業(ye) 發展的瓶頸和薄弱環節,加快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切實提高製造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趨勢,加強戰略謀劃和前瞻部署,紮紮實實打基礎,在未來競爭(zheng) 中占據製高點。 整體(ti) 推進,重點突破。堅持製造業(ye) 發展全國一盤棋和分類指導相結合,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明確創新發展方向,促進軍(jun) 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快推動製造業(ye) 整體(ti) 水平提升。圍繞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需求,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實施若幹重大工程,實現率先突破。 自主發展,開放合作。在關(guan) 係國計民生和產(chan) 業(ye) 安全的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領域,著力掌握關(guan) 鍵核心技術,完善產(chan) 業(ye) 鏈條,形成自主發展能力。繼續擴大開放,積極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加強產(chan) 業(ye) 全球布局和國際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較優(you) 勢,提升製造業(ye) 開放發展水平。 (三)戰略目標。 立足國情,立足現實,力爭(zheng) 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第一步:力爭(zheng) 用十年時間,邁入製造強國行列。 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ye) 化,製造業(ye) 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製造業(ye) 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點領域關(guan) 鍵核心技術,優(you) 勢領域競爭(zheng) 力進一步增強,產(chan) 品質量有較大提高。製造業(ye)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ye) 單位工業(ye) 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汙染物排放明顯下降。 到2025年,製造業(ye) 整體(ti) 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chan) 率明顯提高,兩(liang) 化(工業(ye) 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台階。重點行業(ye) 單位工業(ye) 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汙染物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zheng) 力的跨國公司和產(chan) 業(ye) 集群,在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和價(jia) 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製造業(ye) 整體(ti) 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重點領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整體(ti) 競爭(zheng) 力明顯增強,優(you) 勢行業(ye) 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全麵實現工業(ye) 化。 第三步: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製造業(ye) 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製造業(ye) 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zheng) 優(you) 勢,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ti) 係和產(chan) 業(ye) 體(ti) 係。 2020年和2025年製造業(ye) 主要指標
1 規模以上製造業(ye) 每億(yi) 元主營業(ye) 務收入有效發明專(zhuan) 利數="規模以上製造企業(ye) 有效發明專(zhuan) 利數/規模以上製造企業(ye) 主營業(ye) 務收入。 2 製造業(ye) 質量競爭(zheng) 力指數是反映我國製造業(ye) 質量整體(ti) 水平的經濟技術綜合指標,由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兩(liang) 個(ge) 方麵共計12項具體(ti) 指標計算得出。 3 寬帶普及率用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代表,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固定寬帶家庭用戶數/家庭戶數。 4 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應用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的規模以上企業(ye) 數量/規模以上企業(ye) 總數量(相關(guan) 數據來源於(yu) 3萬(wan) 家樣本企業(ye) ,下同)。 5 關(guan) 鍵工序數控化率為(wei) 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關(guan) 鍵工序數控化率的平均值。 三、戰略任務和重點 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統籌謀劃,突出重點;必須凝聚全社會(hui) 共識,加快製造業(ye) 轉型升級,全麵提高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zheng) 力。 (一)提高國家製造業(ye) 創新能力。 完善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政產(chan) 學研用相結合的製造業(ye) 創新體(ti) 係。圍繞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加速科技成果產(chan) 業(ye) 化,提高關(guan) 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 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研發。強化企業(ye) 技術創新主體(ti) 地位,支持企業(ye) 提升創新能力,推進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ye) 和企業(ye) 技術中心建設,充分吸納企業(ye) 參與(yu) 國家科技計劃的決(jue) 策和實施。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製高點,定期研究製定發布製造業(ye) 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路線圖。繼續抓緊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zhuan) 項,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專(zhuan) 項、基金等)支持關(guan) 鍵核心技術研發。發揮行業(ye) 骨幹企業(ye) 的主導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礎作用,建立一批產(chan) 業(ye) 創新聯盟,開展政產(chan) 學研用協同創新,攻克一批對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整體(ti) 提升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關(guan) 鍵共性技術,加快成果轉化。 提高創新設計能力。在傳(chuan) 統製造業(y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現代服務業(ye) 等重點領域開展創新設計示範,全麵推廣應用以綠色、智能、協同為(wei) 特征的先進設計技術。加強設計領域共性關(guan) 鍵技術研發,攻克信息化設計、過程集成設計、複雜過程和係統設計等共性技術,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關(guan) 鍵設計工具軟件,建設完善創新設計生態係統。建設若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設計集群,培育一批專(zhuan) 業(ye) 化、開放型的工業(ye) 設計企業(ye) ,鼓勵代工企業(ye) 建立研究設計中心,向代設計和出口自主品牌產(chan) 品轉變。發展各類創新設計教育,設立國家工業(ye) 設計獎,激發全社會(hui) 創新設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推進科技成果產(chan) 業(ye) 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機製,研究製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的指導意見,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發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術交易市場為(wei) 核心的技術轉移和產(chan) 業(ye) 化服務體(ti) 係。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製,推動事業(ye) 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健全科技成果科學評估和市場定價(jia) 機製。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協同推進機製,引導政產(chan) 學研用按照市場規律和創新規律加強合作,鼓勵企業(ye) 和社會(hui) 資本建立一批從(cong) 事技術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試基地。加快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進程,推進軍(jun) 民技術雙向轉移轉化。 完善國家製造業(ye) 創新體(ti) 係。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建立以創新中心為(wei) 核心載體(ti) 、以公共服務平台和工程數據中心為(wei) 重要支撐的製造業(ye) 創新網絡,建立市場化的創新方向選擇機製和鼓勵創新的風險分擔、利益共享機製。充分利用現有科技資源,圍繞製造業(ye) 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與(yu) 社會(hui) 合作、政產(chan) 學研用產(chan) 業(ye) 創新戰略聯盟等新機製新模式,形成一批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工業(ye) 技術研究基地),開展關(guan) 鍵共性重大技術研究和產(chan) 業(ye) 化應用示範。建設一批促進製造業(ye) 協同創新的公共服務平台,規範服務標準,開展技術研發、檢驗檢測、技術評價(jia) 、技術交易、質量認證、人才培訓等專(zhuan) 業(ye) 化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建設重點領域製造業(ye) 工程數據中心,為(wei) 企業(ye) 提供創新知識和工程數據的開放共享服務。麵向製造業(ye) 關(guan) 鍵共性技術,建設一批重大科學研究和實驗設施,提高核心企業(ye) 係統集成能力,促進向價(jia) 值鏈高端延伸。
加強標準體(ti) 係建設。改革標準體(ti) 係和標準化管理體(ti) 製,組織實施製造業(ye) 標準化提升計劃,在智能製造等重點領域開展綜合標準化工作。發揮企業(ye) 在標準製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組建重點領域標準推進聯盟,建設標準創新研究基地,協同推進產(chan) 品研發與(yu) 標準製定。製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ti) 標準,建立企業(ye) 產(chan) 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製度。鼓勵和支持企業(ye) 、科研院所、行業(ye) 組織等參與(yu) 國際標準製定,加快我國標準國際化進程。大力推動國防裝備采用先進的民用標準,推動軍(jun) 用技術標準向民用領域的轉化和應用。做好標準的宣傳(chuan) 貫徹,大力推動標準實施。 強化知識產(chan) 權運用。加強製造業(ye) 重點領域關(guan) 鍵核心技術知識產(chan) 權儲(chu) 備,構建產(chan) 業(ye) 化導向的專(zhuan) 利組合和戰略布局。鼓勵和支持企業(ye) 運用知識產(chan) 權參與(yu) 市場競爭(zheng) ,培育一批具備知識產(chan) 權綜合實力的優(you) 勢企業(ye) ,支持組建知識產(chan) 權聯盟,推動市場主體(ti) 開展知識產(chan) 權協同運用。穩妥推進國防知識產(chan) 權解密和市場化應用。建立健全知識產(chan) 權評議機製,鼓勵和支持行業(ye) 骨幹企業(ye) 與(yu) 專(zhuan) 業(ye) 機構在重點領域合作開展專(zhuan) 利評估、收購、運營、風險預警與(yu) 應對。構建知識產(chan) 權綜合運用公共服務平台。鼓勵開展跨國知識產(chan) 權許可。研究製定降低中小企業(ye) 知識產(chan) 權申請、保護及維權成本的政策措施。 (二)推進信息化與(yu) 工業(ye) 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製造作為(wei) 兩(liang) 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chan) 品,推進生產(chan) 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chan) 方式,全麵提升企業(ye) 研發、生產(chan) 、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研究製定智能製造發展戰略。編製智能製造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布局。加快製定智能製造技術標準,建立完善智能製造和兩(liang) 化融合管理標準體(ti) 係。強化應用牽引,建立智能製造產(chan) 業(ye) 聯盟,協同推動智能裝備和產(chan) 品研發、係統集成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化。促進工業(ye) 互聯網、雲(yun) 計算、大數據在企業(ye) 研發設計、生產(chan) 製造、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全流程和全產(chan) 業(ye) 鏈的綜合集成應用。加強智能製造工業(ye) 控製係統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健全綜合保障體(ti) 係。 加快發展智能製造裝備和產(chan) 品。組織研發具有深度感知、智慧決(jue) 策、自動執行功能的高檔數控機床、工業(ye) 機器人、增材製造裝備等智能製造裝備以及智能化生產(chan) 線,突破新型傳(chuan) 感器、智能測量儀(yi) 表、工業(ye) 控製係統、伺服電機及驅動器和減速器等智能核心裝置,推進工程化和產(chan) 業(ye) 化。加快機械、航空、船舶、汽車、輕工、紡織、食品、電子等行業(ye) 生產(chan) 設備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準製造、敏捷製造能力。統籌布局和推動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機械、服務機器人、智能家電、智能照明電器、可穿戴設備等產(chan) 品研發和產(chan) 業(ye) 化。 推進製造過程智能化。在重點領域試點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ye) 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製造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chan) 過程中的應用,促進製造工藝的仿真優(you) 化、數字化控製、狀態信息實時監測和自適應控製。加快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戶關(guan) 係管理、供應鏈管理係統的推廣應用,促進集團管控、設計與(yu) 製造、產(chan) 供銷一體(ti) 、業(ye) 務和財務銜接等關(guan) 鍵環節集成,實現智能管控。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險化學品、食品、印染、稀土、農(nong) 藥等重點行業(ye) 智能檢測監管體(ti) 係建設,提高智能化水平。 深化互聯網在製造領域的應用。製定互聯網與(yu) 製造業(ye) 融合發展的路線圖,明確發展方向、目標和路徑。發展基於(yu) 互聯網的個(ge) 性化定製、眾(zhong) 包設計、雲(yun) 製造等新型製造模式,推動形成基於(yu) 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製造和產(chan) 業(ye) 組織方式。建立優(you) 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開放型產(chan) 業(ye) 生態體(ti) 係。加快開展物聯網技術研發和應用示範,培育智能監測、遠程診斷管理、全產(chan) 業(ye) 鏈追溯等工業(ye) 互聯網新應用。實施工業(ye) 雲(yun) 及工業(ye) 大數據創新應用試點,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工業(ye) 雲(yun) 服務和工業(ye) 大數據平台,推動軟件與(yu) 服務、設計與(yu) 製造資源、關(guan) 鍵技術與(yu) 標準的開放共享。 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工業(ye) 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與(yu) 布局,建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ye) 互聯網。加快製造業(ye) 集聚區光纖網、移動通信網和無線局域網的部署和建設,實現信息網絡寬帶升級,提高企業(ye) 寬帶接入能力。針對信息物理係統網絡研發及應用需求,組織開發智能控製係統、工業(ye) 應用軟件、故障診斷軟件和相關(guan) 工具、傳(chuan) 感和通信係統協議,實現人、設備與(yu) 產(chan) 品的實時聯通、精確識別、有效交互與(yu) 智能控製。
(三)強化工業(ye) 基礎能力。 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guan) 鍵基礎材料和產(chan) 業(ye) 技術基礎(以下統稱“四基”)等工業(ye) 基礎能力薄弱,是製約我國製造業(ye) 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的症結所在。要堅持問題導向、產(chan) 需結合、協同創新、重點突破的原則,著力破解製約重點產(chan) 業(ye) 發展的瓶頸。 統籌推進“四基”發展。製定工業(ye) 強基實施方案,明確重點方向、主要目標和實施路徑。製定工業(ye) “四基”發展指導目錄,發布工業(ye) 強基發展報告,組織實施工業(ye) 強基工程。統籌軍(jun) 民兩(liang) 方麵資源,開展軍(jun) 民兩(liang) 用技術聯合攻關(guan) ,支持軍(jun) 民技術相互有效利用,促進基礎領域融合發展。強化基礎領域標準、計量體(ti) 係建設,加快實施對標達標,提升基礎產(chan) 品的質量、可靠性和壽命。建立多部門協調推進機製,引導各類要素向基礎領域集聚。 加強“四基”創新能力建設。強化前瞻性基礎研究,著力解決(jue) 影響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產(chan) 品性能和穩定性的關(guan) 鍵共性技術。建立基礎工藝創新體(ti) 係,利用現有資源建立關(guan) 鍵共性基礎工藝研究機構,開展先進成型、加工等關(guan) 鍵製造工藝聯合攻關(guan) ;支持企業(ye) 開展工藝創新,培養(yang) 工藝專(zhuan) 業(ye) 人才。加大基礎專(zhuan) 用材料研發力度,提高專(zhuan) 用材料自給保障能力和製備技術水平。建立國家工業(ye) 基礎數據庫,加強企業(ye) 試驗檢測數據和計量數據的采集、管理、應用和積累。加大對“四基”領域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引導產(chan) 業(ye) 投資基金和創業(ye) 投資基金投向“四基”領域重點項目。 推動整機企業(ye) 和“四基”企業(ye) 協同發展。注重需求側(ce) 激勵,產(chan) 用結合,協同攻關(guan) 。依托國家科技計劃(專(zhuan) 項、基金等)和相關(guan) 工程等,在數控機床、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發電設備等重點領域,引導整機企業(ye) 和“四基”企業(ye) 、高校、科研院所產(chan) 需對接,建立產(chan) 業(ye) 聯盟,形成協同創新、產(chan) 用結合、以市場促基礎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新模式,提升重大裝備自主可控水平。開展工業(ye) 強基示範應用,完善首台(套)、首批次政策,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guan) 鍵基礎材料推廣應用。
(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提升質量控製技術,完善質量管理機製,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優(you) 化質量發展環境,努力實現製造業(ye) 質量大幅提升。鼓勵企業(ye) 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名牌產(chan) 品,不斷提升企業(ye) 品牌價(jia) 值和中國製造整體(ti) 形象。 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建設重點產(chan) 品標準符合性認定平台,推動重點產(chan) 品技術、安全標準全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展質量標杆和領先企業(ye) 示範活動,普及卓越績效、六西格瑪、精益生產(chan) 、質量診斷、質量持續改進等先進生產(chan) 管理模式和方法。支持企業(ye) 提高質量在線監測、在線控製和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組織開展重點行業(ye) 工藝優(you) 化行動,提升關(guan) 鍵工藝過程控製水平。開展質量管理小組、現場改進等群眾(zhong) 性質量管理活動示範推廣。加強中小企業(ye) 質量管理,開展質量安全培訓、診斷和輔導活動。 加快提升產(chan) 品質量。實施工業(ye) 產(chan) 品質量提升行動計劃,針對汽車、高檔數控機床、軌道交通裝備、大型成套技術裝備、工程機械、特種設備、關(guan) 鍵原材料、基礎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等重點行業(ye) ,組織攻克一批長期困擾產(chan) 品質量提升的關(guan) 鍵共性質量技術,加強可靠性設計、試驗與(yu) 驗證技術開發應用,推廣采用先進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線檢測裝置、智能化生產(chan) 和物流係統及檢測設備等,使重點實物產(chan) 品的性能穩定性、質量可靠性、環境適應性、使用壽命等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產(chan) 品先進水平。在食品、藥品、嬰童用品、家電等領域實施覆蓋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質量自我聲明和質量追溯製度,保障重點消費品質量安全。大力提高國防裝備質量可靠性,增強國防裝備實戰能力。 完善質量監管體(ti) 係。健全產(chan) 品質量標準體(ti) 係、政策規劃體(ti) 係和質量管理法律法規。加強關(guan) 係民生和安全等重點領域的行業(ye) 準入與(yu) 市場退出管理。建立消費品生產(chan) 經營企業(ye) 產(chan) 品事故強製報告製度,健全質量信用信息收集和發布製度,強化企業(ye) 質量主體(ti) 責任。將質量違法違規記錄作為(wei) 企業(ye) 誠信評級的重要內(nei) 容,建立質量黑名單製度,加大對質量違法和假冒品牌行為(wei) 的打擊和懲處力度。建立區域和行業(ye) 質量安全預警製度,防範化解產(chan) 品質量安全風險。嚴(yan) 格實施產(chan) 品“三包”、產(chan) 品召回等製度。強化監管檢查和責任追究,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 夯實質量發展基礎。製定和實施與(yu) 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製造業(ye) 質量、安全、衛生、環保及節能標準。加強計量科技基礎及前沿技術研究,建立一批製造業(ye) 發展急需的高準確度、高穩定性計量基標準,提升與(yu) 製造業(ye) 相關(guan) 的國家量傳(chuan) 溯源能力。加強國家產(chan) 業(ye) 計量測試中心建設,構建國家計量科技創新體(ti) 係。完善檢驗檢測技術保障體(ti) 係,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工業(ye) 產(chan) 品質量控製和技術評價(jia) 實驗室、產(chan) 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鼓勵建立專(zhuan) 業(ye) 檢測技術聯盟。完善認證認可管理模式,提高強製性產(chan) 品認證的有效性,推動自願性產(chan) 品認證健康發展,提升管理體(ti) 係認證水平,穩步推進國際互認。支持行業(ye) 組織發布自律規範或公約,開展質量信譽承諾活動。 推進製造業(ye) 品牌建設。引導企業(ye) 製定品牌管理體(ti) 係,圍繞研發創新、生產(chan) 製造、質量管理和營銷服務全過程,提升內(nei) 在素質,夯實品牌發展基礎。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運營專(zhuan) 業(ye) 服務機構,開展品牌管理谘詢、市場推廣等服務。健全集體(ti) 商標、證明商標注冊(ce) 管理製度。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競爭(zheng) 力強、市場信譽好的產(chan) 業(ye) 集群區域品牌。建設品牌文化,引導企業(ye) 增強以質量和信譽為(wei) 核心的品牌意識,樹立品牌消費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軟實力。加速我國品牌價(jia) 值評價(jia) 國際化進程,充分發揮各類媒體(ti) 作用,加大中國品牌宣傳(chuan) 推廣力度,樹立中國製造品牌良好形象。 (五)全麵推行綠色製造。 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快製造業(ye) 綠色改造升級;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製造業(ye) 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製造體(ti) 係。 加快製造業(ye) 綠色改造升級。全麵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輕工、印染等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綠色改造,大力研發推廣餘(yu) 熱餘(yu) 壓回收、水循環利用、重金屬汙染減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廢渣資源化、脫硫脫硝除塵等綠色工藝技術裝備,加快應用清潔高效鑄造、鍛壓、焊接、表麵處理、切削等加工工藝,實現綠色生產(chan) 。加強綠色產(chan) 品研發應用,推廣輕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術工藝,持續提升電機、鍋爐、內(nei) 燃機及電器等終端用能產(chan) 品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後機電產(chan) 品和技術。積極引領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高起點綠色發展,大幅降低電子信息產(chan) 品生產(chan) 、使用能耗及限用物質含量,建設綠色數據中心和綠色基站,大力促進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產(chan) 業(ye) 綠色低碳發展。 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支持企業(ye) 強化技術創新和管理,增強綠色精益製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持續提高綠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開展工業(ye) 園區和企業(ye) 分布式綠色智能微電網建設,控製和削減化石能源消費量。全麵推行循環生產(chan) 方式,促進企業(ye) 、園區、行業(ye) 間鏈接共生、原料互供、資源共享。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chan) 業(ye) 規範化、規模化發展,強化技術裝備支撐,提高大宗工業(ye) 固體(ti) 廢棄物、廢舊金屬、廢棄電器電子產(chan) 品等綜合利用水平。大力發展再製造產(chan) 業(ye) ,實施高端再製造、智能再製造、在役再製造,推進產(chan) 品認定,促進再製造產(chan) 業(ye) 持續健康發展。 積極構建綠色製造體(ti) 係。支持企業(ye) 開發綠色產(chan) 品,推行生態設計,顯著提升產(chan) 品節能環保低碳水平,引導綠色生產(chan) 和綠色消費。建設綠色工廠,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chan) 潔淨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發展綠色園區,推進工業(ye) 園區產(chan) 業(ye) 耦合,實現近零排放。打造綠色供應鏈,加快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wei) 導向的采購、生產(chan) 、營銷、回收及物流體(ti) 係,落實生產(chan) 者責任延伸製度。壯大綠色企業(ye) ,支持企業(ye) 實施綠色戰略、綠色標準、綠色管理和綠色生產(chan) 。強化綠色監管,健全節能環保法規、標準體(ti) 係,加強節能環保監察,推行企業(ye) 社會(hui) 責任報告製度,開展綠色評價(jia) 。
(六)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 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重點,引導社會(hui) 各類資源集聚,推動優(you) 勢和戰略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 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chan) 業(ye) 。 集成電路及專(zhuan) 用裝備。著力提升集成電路設計水平,不斷豐(feng) 富知識產(chan) 權(IP)核和設計工具,突破關(guan) 係國家信息與(yu) 網絡安全及電子整機產(chan) 業(ye) 發展的核心通用芯片,提升國產(chan) 芯片的應用適配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裝及三維(3D)微組裝技術,提升封裝產(chan) 業(ye) 和測試的自主發展能力。形成關(guan) 鍵製造裝備供貨能力。 信息通信設備。掌握新型計算、高速互聯、先進存儲(chu) 、體(ti) 係化安全保障等核心技術,全麵突破第五代移動通信(5G)技術、核心路由交換技術、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傳(chuan) 輸技術、“未來網絡”核心技術和體(ti) 係架構,積極推動量子計算、神經網絡等發展。研發高端服務器、大容量存儲(chu) 、新型路由交換、新型智能終端、新一代基站、網絡安全等設備,推動核心信息通信設備體(ti) 係化發展與(yu) 規模化應用。 操作係統及工業(ye) 軟件。開發安全領域操作係統等工業(ye) 基礎軟件。突破智能設計與(yu) 仿真及其工具、製造物聯與(yu) 服務、工業(ye) 大數據處理等高端工業(ye) 軟件核心技術,開發自主可控的高端工業(ye) 平台軟件和重點領域應用軟件,建立完善工業(ye) 軟件集成標準與(yu) 安全測評體(ti) 係。推進自主工業(ye) 軟件體(ti) 係化發展和產(chan) 業(ye) 化應用。 2.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 高檔數控機床。開發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數控機床與(yu) 基礎製造裝備及集成製造係統。加快高檔數控機床、增材製造等前沿技術和裝備的研發。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為(wei) 重點,開發高檔數控係統、伺服電機、軸承、光柵等主要功能部件及關(guan) 鍵應用軟件,加快實現產(chan) 業(ye) 化。加強用戶工藝驗證能力建設。 機器人。圍繞汽車、機械、電子、危險品製造、國防軍(jun) 工、化工、輕工等工業(ye) 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以及醫療健康、家庭服務、教育娛樂(le) 等服務機器人應用需求,積極研發新產(chan) 品,促進機器人標準化、模塊化發展,擴大市場應用。突破機器人本體(ti) 、減速器、伺服電機、控製器、傳(chuan) 感器與(yu) 驅動器等關(guan) 鍵零部件及係統集成設計製造等技術瓶頸。 3.航空航天裝備。 航空裝備。加快大型飛機研製,適時啟動寬體(ti) 客機研製,鼓勵國際合作研製重型直升機;推進幹支線飛機、直升機、無人機和通用飛機產(chan) 業(ye) 化。突破高推重比、先進渦槳(軸)發動機及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技術,建立發動機自主發展工業(ye) 體(ti) 係。開發先進機載設備及係統,形成自主完整的航空產(chan) 業(ye) 鏈。 航天裝備。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重型運載器,提升進入空間能力。加快推進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型衛星等空間平台與(yu) 有效載荷、空天地寬帶互聯網係統,形成長期持續穩定的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等空間信息服務能力。推動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工程,適度發展深空探測。推進航天技術轉化與(yu) 空間技術應用。 4.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大力發展深海探測、資源開發利用、海上作業(ye) 保障裝備及其關(guan) 鍵係統和專(zhuan) 用設備。推動深海空間站、大型浮式結構物的開發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裝備綜合試驗、檢測與(yu) 鑒定能力,提高海洋開發利用水平。突破豪華郵輪設計建造技術,全麵提升液化天然氣船等高技術船舶國際競爭(zheng) 力,掌握重點配套設備集成化、智能化、模塊化設計製造核心技術。 5.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加快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應用,重點突破體(ti) 係化安全保障、節能環保、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技術,研製先進可靠適用的產(chan) 品和輕量化、模塊化、譜係化產(chan) 品。研發新一代綠色智能、高速重載軌道交通裝備係統,圍繞係統全壽命周期,向用戶提供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建立世界領先的現代軌道交通產(chan) 業(ye) 體(ti) 係。 6.節能與(yu) 新能源汽車。繼續支持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掌握汽車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術,提升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高效內(nei) 燃機、先進變速器、輕量化材料、智能控製等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產(chan) 業(ye) 化能力,形成從(cong) 關(guan) 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工業(ye) 體(ti) 係和創新體(ti) 係,推動自主品牌節能與(yu) 新能源汽車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 7.電力裝備。推動大型高效超淨排放煤電機組產(chan) 業(ye) 化和示範應用,進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電機組、核電機組、重型燃氣輪機製造水平。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備、先進儲(chu) 能裝置、智能電網用輸變電及用戶端設備發展。突破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高溫超導材料等關(guan) 鍵元器件和材料的製造及應用技術,形成產(chan) 業(ye) 化能力。 8.農(nong) 機裝備。重點發展糧、棉、油、糖等大宗糧食和戰略性經濟作物育、耕、種、管、收、運、貯等主要生產(chan) 過程使用的先進農(nong) 機裝備,加快發展大型拖拉機及其複式作業(ye) 機具、大型高效聯合收割機等高端農(nong) 業(ye) 裝備及關(guan) 鍵核心零部件。提高農(nong) 機裝備信息收集、智能決(jue) 策和精準作業(ye) 能力,推進形成麵向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信息化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 9.新材料。以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先進複合材料為(wei) 發展重點,加快研發先進熔煉、凝固成型、氣相沉積、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製備關(guan) 鍵技術和裝備,加強基礎研究和體(ti) 係建設,突破產(chan) 業(ye) 化製備瓶頸。積極發展軍(jun) 民共用特種新材料,加快技術雙向轉移轉化,促進新材料產(chan) 業(ye) 軍(jun) 民融合發展。高度關(guan) 注顛覆性新材料對傳(chuan) 統材料的影響,做好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戰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製。加快基礎材料升級換代。 10.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發展針對重大疾病的化學藥、中藥、生物技術藥物新產(chan) 品,重點包括新機製和新靶點化學藥、抗體(ti) 藥物、抗體(ti) 偶聯藥物、全新結構蛋白及多肽藥物、新型疫苗、臨(lin) 床優(you) 勢突出的創新中藥及個(ge) 性化治療藥物。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產(chan) 業(ye) 化水平,重點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醫用耗材,可穿戴、遠程診療等移動醫療產(chan) 品。實現生物3D打印、誘導多能幹細胞等新技術的突破和應用。
(七)深入推進製造業(ye) 結構調整。 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向中高端邁進,逐步化解過剩產(chan) 能,促進大企業(ye) 與(yu) 中小企業(ye) 協調發展,進一步優(you) 化製造業(ye) 布局。 持續推進企業(ye) 技術改造。明確支持戰略性重大項目和高端裝備實施技術改造的政策方向,穩定中央技術改造引導資金規模,通過貼息等方式,建立支持企業(ye) 技術改造的長效機製。推動技術改造相關(guan) 立法,強化激勵約束機製,完善促進企業(ye) 技術改造的政策體(ti) 係。支持重點行業(ye) 、高端產(chan) 品、關(guan) 鍵環節進行技術改造,引導企業(ye) 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優(you) 化產(chan) 品結構,全麵提升設計、製造、工藝、管理水平,促進鋼鐵、石化、工程機械、輕工、紡織等產(chan) 業(ye) 向價(jia) 值鏈高端發展。研究製定重點產(chan) 業(ye) 技術改造投資指南和重點項目導向計劃,吸引社會(hui) 資金參與(yu) ,優(you) 化工業(ye) 投資結構。圍繞兩(liang) 化融合、節能降耗、質量提升、安全生產(chan) 等傳(chuan) 統領域改造,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提高企業(ye) 生產(chan) 技術水平和效益。 穩步化解產(chan) 能過剩矛盾。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則,分業(ye) 分類施策,有效化解產(chan) 能過剩矛盾。加強行業(ye) 規範和準入管理,推動企業(ye) 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優(you) 化存量產(chan) 能。加強對產(chan) 能嚴(yan) 重過剩行業(ye) 的動態監測分析,建立完善預警機製,引導企業(ye) 主動退出過剩行業(ye) 。切實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後產(chan) 能。 促進大中小企業(ye) 協調發展。強化企業(ye) 市場主體(ti) 地位,支持企業(ye) 間戰略合作和跨行業(ye) 、跨區域兼並重組,提高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培育一批核心競爭(zheng) 力強的企業(ye) 集團。激發中小企業(ye) 創業(ye) 創新活力,發展一批主營業(ye) 務突出、競爭(zheng) 力強、成長性好、專(zhuan) 注於(yu) 細分市場的專(zhuan) 業(ye) 化“小巨人”企業(ye) 。發揮中外中小企業(ye) 合作園區示範作用,利用雙邊、多邊中小企業(ye) 合作機製,支持中小企業(ye) 走出去和引進來。引導大企業(ye) 與(yu) 中小企業(ye) 通過專(zhuan) 業(ye) 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chan) 等多種方式,建立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的協作關(guan) 係。推動建設一批高水平的中小企業(ye) 集群。 優(you) 化製造業(ye) 發展布局。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ti) 戰略和主體(ti) 功能區規劃,綜合考慮資源能源、環境容量、市場空間等因素,製定和實施重點行業(ye) 布局規劃,調整優(you) 化重大生產(chan) 力布局。完善產(chan) 業(ye) 轉移指導目錄,建設國家產(chan) 業(ye) 轉移信息服務平台,創建一批承接產(chan) 業(ye) 轉移示範園區,引導產(chan) 業(ye) 合理有序轉移,推動東(dong) 中西部製造業(ye) 協調發展。積極推動京津冀和長江經濟帶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按照新型工業(ye) 化的要求,改造提升現有製造業(ye) 集聚區,推動產(chan) 業(ye) 集聚向產(chan) 業(ye) 集群轉型升級。建設一批特色和優(you) 勢突出、產(chan) 業(ye) 鏈協同高效、核心競爭(zheng) 力強、公共服務體(ti) 係健全的新型工業(ye) 化示範基地。 (八)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 加快製造與(yu) 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ye) 模式創新和業(ye) 態創新,促進生產(chan) 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大力發展與(yu) 製造業(ye) 緊密相關(guan) 的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推動服務功能區和服務平台建設。 推動發展服務型製造。研究製定促進服務型製造發展的指導意見,實施服務型製造行動計劃。開展試點示範,引導和支持製造業(ye) 企業(ye) 延伸服務鏈條,從(cong) 主要提供產(chan) 品製造向提供產(chan) 品和服務轉變。鼓勵製造業(ye) 企業(ye) 增加服務環節投入,發展個(ge) 性化定製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網絡精準營銷和在線支持服務等。支持有條件的企業(ye) 由提供設備向提供係統集成總承包服務轉變,由提供產(chan) 品向提供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轉變。鼓勵優(you) 勢製造業(ye) 企業(ye) “裂變”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通過業(ye) 務流程再造,麵向行業(ye) 提供社會(hui) 化、專(zhuan) 業(ye) 化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製造業(ye) 企業(ye) 建立企業(ye) 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推廣大型製造設備、生產(chan) 線等融資租賃服務。 加快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發展。大力發展麵向製造業(ye) 的信息技術服務,提高重點行業(ye) 信息應用係統的方案設計、開發、綜合集成能力。鼓勵互聯網等企業(ye) 發展移動電子商務、在線定製、線上到線下等創新模式,積極發展對產(chan) 品、市場的動態監控和預測預警等業(ye) 務,實現與(yu) 製造業(ye) 企業(ye) 的無縫對接,創新業(ye) 務協作流程和價(jia) 值創造模式。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ye) 孵化、知識產(chan) 權、科技谘詢等科技服務業(ye) ,發展壯大第三方物流、節能環保、檢驗檢測認證、電子商務、服務外包、融資租賃、人力資源服務、售後服務、品牌建設等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提高對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的支撐能力。 強化服務功能區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建設和提升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功能區,重點發展研發設計、信息、物流、商務、金融等現代服務業(ye) ,增強輻射能力。依托製造業(ye) 集聚區,建設一批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公共服務平台。鼓勵東(dong) 部地區企業(ye) 加快製造業(ye) 服務化轉型,建立生產(chan) 服務基地。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具有特色和競爭(zheng) 力的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加快產(chan) 業(ye) 轉移承接地服務配套設施和能力建設,實現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協同發展。 (九)提高製造業(ye) 國際化發展水平。 統籌利用兩(liang) 種資源、兩(liang) 個(ge) 市場,實行更加積極的開放戰略,將引進來與(yu) 走出去更好結合,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提升國際合作的水平和層次,推動重點產(chan) 業(ye) 國際化布局,引導企業(ye) 提高國際競爭(zheng) 力。 提高利用外資與(yu) 國際合作水平。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ye) ,優(you) 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水平。引導外資投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端製造領域,鼓勵境外企業(ye) 和科研機構在我國設立全球研發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ye) 在境外發行股票、債(zhai) 券,鼓勵與(yu) 境外企業(ye) 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合作。 提升跨國經營能力和國際競爭(zheng) 力。支持發展一批跨國公司,通過全球資源利用、業(ye) 務流程再造、產(chan) 業(ye) 鏈整合、資本市場運作等方式,加快提升核心競爭(zheng) 力。支持企業(ye) 在境外開展並購和股權投資、創業(ye) 投資,建立研發中心、實驗基地和全球營銷及服務體(ti) 係;依托互聯網開展網絡協同設計、精準營銷、增值服務創新、媒體(ti) 品牌推廣等,建立全球產(chan) 業(ye) 鏈體(ti) 係,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服務水平。鼓勵優(you) 勢企業(ye) 加快發展國際總承包、總集成。引導企業(ye) 融入當地文化,增強社會(hui) 責任意識,加強投資和經營風險管理,提高企業(ye) 境外本土化能力。 深化產(chan) 業(ye) 國際合作,加快企業(ye) 走出去。加強頂層設計,製定製造業(ye) 走出去發展總體(ti) 戰略,建立完善統籌協調機製。積極參與(yu) 和推動國際產(chan) 業(ye) 合作,貫徹落實絲(si) 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等重大戰略部署,加快推進與(yu) 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深化產(chan) 業(ye) 合作。發揮沿邊開放優(you) 勢,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建設一批境外製造業(ye) 合作園區。堅持政府推動、企業(ye) 主導,創新商業(ye) 模式,鼓勵高端裝備、先進技術、優(you) 勢產(chan) 能向境外轉移。加強政策引導,推動產(chan) 業(ye) 合作由加工製造環節為(wei) 主向合作研發、聯合設計、市場營銷、品牌培育等高端環節延伸,提高國際合作水平。創新加工貿易模式,延長加工貿易國內(nei) 增值鏈條,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四、戰略支撐與(yu) 保障 建設製造強國,必須發揮製度優(you) 勢,動員各方麵力量,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靈活高效的實施機製,營造良好環境;必須培育創新文化和中國特色製造文化,推動製造業(ye) 由大變強。 (一)深化體(ti) 製機製改革。 全麵推進依法行政,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強製造業(ye) 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製定和實施,強化行業(ye) 自律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提高產(chan) 業(ye) 治理水平。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製度改革,規範審批事項,簡化程序,明確時限;適時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落實企業(ye) 投資主體(ti) 地位。完善政產(chan) 學研用協同創新機製,改革技術創新管理體(ti) 製機製和項目經費分配、成果評價(jia) 和轉化機製,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chan) 業(ye) 化,激發製造業(ye) 創新活力。加快生產(chan) 要素價(jia) 格市場化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場決(jue) 定價(jia) 格的機製,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汙權、水權交易製度改革,加快資源稅從(cong) 價(jia) 計征,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深化國有企業(ye) 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有序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進一步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業(ye) 壟斷,取消對非公有製經濟的不合理限製。穩步推進國防科技工業(ye) 改革,推動軍(jun) 民融合深度發展。健全產(chan) 業(ye) 安全審查機製和法規體(ti) 係,加強關(guan) 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製造業(ye) 重要領域投融資、並購重組、招標采購等方麵的安全審查。 (二)營造公平競爭(zheng) 市場環境。 深化市場準入製度改革,實施負麵清單管理,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全麵清理和廢止不利於(yu) 全國統一市場建設的政策措施。實施科學規範的行業(ye) 準入製度,製定和完善製造業(ye) 節能節地節水、環保、技術、安全等準入標準,加強對國家強製性標準實施的監督檢查,統一執法,以市場化手段引導企業(ye) 進行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切實加強監管,打擊製售假冒偽(wei) 劣行為(wei) ,嚴(yan) 厲懲處市場壟斷和不正當競爭(zheng) 行為(wei) ,為(wei) 企業(ye) 創造良好生產(chan) 經營環境。加快發展技術市場,健全知識產(chan) 權創造、運用、管理、保護機製。完善淘汰落後產(chan) 能工作涉及的職工安置、債(zhai) 務清償(chang) 、企業(ye) 轉產(chan) 等政策措施,健全市場退出機製。進一步減輕企業(ye) 負擔,實施涉企收費清單製度,建立全國涉企收費項目庫,取締各種不合理收費和攤派,加強監督檢查和問責。推進製造業(ye) 企業(ye) 信用體(ti) 係建設,建設中國製造信用數據庫,建立健全企業(ye) 信用動態評價(jia) 、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製。強化企業(ye) 社會(hui) 責任建設,推行企業(ye) 產(chan) 品標準、質量、安全自我聲明和監督製度。 (三)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深化金融領域改革,拓寬製造業(ye) 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積極發揮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和商業(ye) 金融的優(you) 勢,加大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國進出口銀行在業(ye) 務範圍內(nei) 加大對製造業(ye) 走出去的服務力度,鼓勵國家開發銀行增加對製造業(ye) 企業(ye) 的貸款投放,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符合製造業(ye) 企業(ye) 特點的產(chan) 品和業(ye) 務。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區域性股權市場規範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製造業(ye) 企業(ye) 在境內(nei) 外上市融資、發行各類債(zhai) 務融資工具。引導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支持製造業(ye) 企業(ye) 創新發展。鼓勵符合條件的製造業(ye) 貸款和租賃資產(chan) 開展證券化試點。支持重點領域大型製造業(ye) 企業(ye) 集團開展產(chan) 融結合試點,通過融資租賃方式促進製造業(ye) 轉型升級。探索開發適合製造業(ye) 發展的保險產(chan) 品和服務,鼓勵發展貸款保證保險和信用保險業(ye) 務。在風險可控和商業(ye) 可持續的前提下,通過內(nei) 保外貸、外匯及人民幣貸款、債(zhai) 權融資、股權融資等方式,加大對製造業(ye) 企業(ye) 在境外開展資源勘探開發、設立研發中心和高技術企業(ye) 以及收購兼並等的支持力度。 (四)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現有渠道,加強財政資金對製造業(ye) 的支持,重點投向智能製造、“四基”發展、高端裝備等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的關(guan) 鍵領域,為(wei) 製造業(ye) 發展創造良好政策環境。運用政府和社會(hui) 資本合作(PPP)模式,引導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製造業(ye) 重大項目建設、企業(ye) 技術改造和關(guan) 鍵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逐步從(cong) “補建設”向“補運營”轉變,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深化科技計劃(專(zhuan) 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支持製造業(ye) 重點領域科技研發和示範應用,促進製造業(ye) 技術創新、轉型升級和結構布局調整。完善和落實支持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推動製造業(ye) 創新產(chan) 品的研發和規模化應用。落實和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等鼓勵政策,健全研製、使用單位在產(chan) 品創新、增值服務和示範應用等環節的激勵約束機製。實施有利於(yu) 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的稅收政策,推進增值稅改革,完善企業(ye) 研發費用計核方法,切實減輕製造業(ye) 企業(ye) 稅收負擔。 (五)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 加強製造業(ye) 人才發展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組織實施製造業(ye) 人才培養(yang) 計劃,加大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養(yang) 力度,完善從(cong) 研發、轉化、生產(chan) 到管理的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以提高現代經營管理水平和企業(ye) 競爭(zheng) 力為(wei) 核心,實施企業(ye) 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和國家中小企業(ye) 銀河培訓工程,培養(yang) 造就一批優(you) 秀企業(ye) 家和高水平經營管理人才。以高層次、急需緊缺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為(wei) 重點,實施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和先進製造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計劃,在高等學校建設一批工程創新訓練中心,打造高素質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隊伍。強化職業(ye) 教育和技能培訓,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高等學校轉型,建立一批實訓基地,開展現代學徒製試點示範,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鼓勵企業(ye) 與(yu) 學校合作,培養(yang) 製造業(ye) 急需的科研人員、技術技能人才與(yu) 複合型人才,深化相關(guan) 領域工程博士、碩士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招生和培養(yang) 模式改革,積極推進產(chan) 學研結合。加強產(chan) 業(ye) 人才需求預測,完善各類人才信息庫,構建產(chan) 業(ye) 人才水平評價(jia) 製度和信息發布平台。建立人才激勵機製,加大對優(you) 秀人才的表彰和獎勵力度。建立完善製造業(ye) 人才服務機構,健全人才流動和使用的體(ti) 製機製。采取多種形式選拔各類優(you) 秀人才重點是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到國外學習(xi) 培訓,探索建立國際培訓基地。加大製造業(ye) 引智力度,引進領軍(jun) 人才和緊缺人才。 (六)完善中小微企業(ye) 政策。 落實和完善支持小微企業(ye) 發展的財稅優(you) 惠政策,優(you) 化中小企業(ye) 發展專(zhuan) 項資金使用重點和方式。發揮財政資金杠杆撬動作用,吸引社會(hui) 資本,加快設立國家中小企業(ye) 發展基金。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依法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鼓勵商業(ye) 銀行加大小微企業(ye) 金融服務專(zhuan) 營機構建設力度,建立完善小微企業(ye) 融資擔保體(ti) 係,創新產(chan) 品和服務。加快構建中小微企業(ye) 征信體(ti) 係,積極發展麵向小微企業(ye) 的融資租賃、知識產(chan) 權質押貸款、信用保險保單質押貸款等。建設完善中小企業(ye) 創業(ye) 基地,引導各類創業(ye) 投資基金投資小微企業(ye) 。鼓勵大學、科研院所、工程中心等對中小企業(ye) 開放共享各種實(試)驗設施。加強中小微企業(ye) 綜合服務體(ti) 係建設,完善中小微企業(ye) 公共服務平台網絡,建立信息互聯互通機製,為(wei) 中小微企業(ye) 提供創業(ye) 、創新、融資、谘詢、培訓、人才等專(zhuan) 業(ye) 化服務。 (七)進一步擴大製造業(ye) 對外開放。 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ti) 製改革,建立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麵清單管理機製,落實備案為(wei) 主、核準為(wei) 輔的管理模式,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全麵深化外匯管理、海關(guan) 監管、檢驗檢疫管理改革,提高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修訂鋼鐵、化工、船舶等產(chan) 業(ye) 政策,支持製造業(ye) 企業(ye) 通過委托開發、專(zhuan) 利授權、眾(zhong) 包眾(zhong) 創等方式引進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推動利用外資由重點引進技術、資金、設備向合資合作開發、對外並購及引進領軍(jun) 人才轉變。加強對外投資立法,強化製造業(ye) 企業(ye) 走出去法律保障,規範企業(ye) 境外經營行為(wei) ,維護企業(ye) 合法權益。探索利用產(chan) 業(ye) 基金、國有資本收益等渠道支持高鐵、電力裝備、汽車、工程施工等裝備和優(you) 勢產(chan) 能走出去,實施海外投資並購。加快製造業(ye) 走出去支撐服務機構建設和水平提升,建立製造業(ye) 對外投資公共服務平台和出口產(chan) 品技術性貿易服務平台,完善應對貿易摩擦和境外投資重大事項預警協調機製。 (八)健全組織實施機製。 成立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由國務院領導同誌擔任組長,成員由國務院相關(guan) 部門和單位負責同誌擔任。領導小組主要職責是:統籌協調製造強國建設全局性工作,審議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專(zhuan) 項、重大問題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強戰略謀劃,指導部門、地方開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設立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谘詢委員會(hui) ,研究製造業(ye) 發展的前瞻性、戰略性重大問題,對製造業(ye) 重大決(jue) 策提供谘詢評估。支持包括社會(hui) 智庫、企業(ye) 智庫在內(nei) 的多層次、多領域、多形態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為(wei) 製造強國建設提供強大智力支持。建立《中國製造2025》任務落實情況督促檢查和第三方評價(jia) 機製,完善統計監測、績效評估、動態調整和監督考核機製。建立《中國製造2025》中期評估機製,適時對目標任務進行必要調整。 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建設製造強國的重大意義(yi) ,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製,強化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各地區要結合當地實際,研究製定具體(ti) 實施方案,細化政策措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要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加強跟蹤分析和督促指導,重大事項及時向國務院報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