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hui) 直通車
產(chan) 經分析
大咖為(wei) 您解讀“供給側(ce) 改革”
思客:“供給側(ce) 改革”的重點是什麽(me) ?
高連奎(財經專(zhuan) 家):所謂供給側(ce) 改革,就是從(cong) 供給、生產(chan) 端入手,通過解除供給約束,積極進行供給幹預促進經濟發展。這種改革具體(ti) 而言,一方麵將發展方向鎖定為(wei) 新興(xing) 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麵也要求改革現在的一些抑製供給的體(ti) 製或政策,比如縮緊的貨幣政策和繁瑣的審批製度等。
劉世錦(經濟學家):相對需求側(ce) 改革的措施,供給側(ce) 改革更側(ce) 重於(yu) 提升經濟增長效率,更側(ce) 重於(yu) 增強企業(ye) 長期發展活力,更注重經濟長期持續平衡和可持續發展。
徐林(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供給側(ce) 改革的核心,是降低企業(ye) 的製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種稅費、融資成本、社會(hui) 保障成本等。這有利於(yu) 增強企業(ye) 創新能力、提高供給質量與(yu) 效率、改善供給結構,最終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
思客:為(wei) 何強調“供給側(ce) 改革”?“供給側(ce) ”有何新內(nei) 涵?
吳敬璉(著名經濟學家):需求側(ce) 是重要的,但是更多是短期問題,屬於(yu) 凱恩斯主義(yi) 。短期的問題仍要立足長期,要從(cong) “供給側(ce) ”下手。
管清友(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供需錯位”已然成為(wei) 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最大路障。“供給不足”和“需求不足”是當下最大的問題:一是供給不足。服務業(ye) 、高端製造業(ye) 、中西部和農(nong) 村地區基礎設施的供給依然嚴(yan) 重不足。二是需求不足。傳(chuan) 統工業(ye) 的產(chan) 能過剩依然嚴(yan) 重,PPI已經連續43個(ge) 月負增長,煤炭、鋼鐵、水泥等企業(ye) 苦不堪言。我們(men) 需要平衡需求側(ce) 擴張與(yu) 供給側(ce) 改革之間的關(guan) 係,一手擴張不足之需求,一手改善不足之供給。
劉世錦(經濟學家):供求是雙方麵的平衡關(guan) 係,供給側(ce) 方麵的改革最終也是在創造需求,是在解決(jue) 需求的問題。比如,減產(chan) 能、兼並重組實際上是調整供給結構,把不需要的供給減下去,同時創造市場需求。行政性壟斷行業(ye) 改革也是這樣,放寬準入的同時就是在擴大投資。製造業(ye) 的增長以及轉型升級、服務業(ye) 的發展,都是通過供給側(ce) 的改革以創造出新的需求。總的來說,解決(jue) 供給問題的同時,也是創造新的需求,而且這種新的需求更可靠、更實在、更具有可持續性。
賈康(著名財經專(zhuan) 家):從(cong) 供給端入手推動製度創新,是有效化解“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和“福利陷阱”式風險,實現中國迫切需要的方式轉變與(yu) 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關(guan) 鍵一招”和“最大紅利所在”。麵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需要用新的動力源對衝(chong) 下行因素。隻有通過新的製度供給的龍頭把創新因素激發出來,才能成功應對經濟下行,看到中國經濟巨大的發展潛力、韌性和回旋餘(yu) 地。
思客:“供給側(ce) 改革”究竟改什麽(me) ?
劉世錦(經濟學家):減產(chan) 能、放準入、調配置、促創新、製造業(ye) 升級。
第一,在減產(chan) 能方麵切實加大力度,取得實質性進展。第二,進一步放寬準入,加快行政性壟斷行業(ye) 改革。不僅(jin) 是要“放小”,可能更具有實際意義(yi) 的還要“放大”。第三,加快城鄉(xiang) 之間土地、資金、人員等要素的流動,實現合理化配置。第四,加快培育有利於(yu) 創新的環境。第五,進一步加快產(chan) 業(ye) 的轉型升級。我國大部分製造業(ye) 攤子已經鋪開了,但從(cong) 整體(ti) 來講,精細化程度還比較低。在這方麵中國的潛力很大。
楊偉(wei) 民(中財辦副主任):高成本是供給側(ce) 最致命的硬傷(shang)
中國的供給體(ti) 係和結構至少存在六個(ge) 方麵的問題,如供給體(ti) 係總體(ti) 呈外向型、主要麵向低收入群體(ti) 、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成本提高過快等,其中高成本是供給側(ce) 最致命的硬傷(shang) 。……推動經濟結構改革要打好四個(ge) “殲滅戰”,即化解過剩產(chan) 能、降低實體(ti) 經濟企業(ye) 成本、化解房地產(chan) 庫存促進房地產(chan) 持續發展、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等。
思客:“供給側(ce) 改革”應該怎麽(me) 改?
朱海就(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一是讓合法的主體(ti) 都有權利供給,不要管製、限製人們(men) 的供給能力和願望。二是把不合格的供給主體(ti) 改造成合格的供給主體(ti) 。
高培勇(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進行供給側(ce) 改革,必須加快推進新一輪財稅、金融等配套改革。經濟繼續低迷,決(jue) 定了未來一個(ge) 周期將以擴張性的經濟政策為(wei) 主,擴張性的經濟政策要麽(me) 減收,要麽(me) 增支。因此不管是從(cong) 發展的角度講,還是從(cong) 改革的角度講,本輪調整都存在著大量的減稅空間。
劉世錦(經濟學家):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要“上下聯動”,既要有頂層設計,也要有基層視野。首先,頂層設計主要是管宏觀方向,劃出底線。此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中,到底哪些措施比較有效,還是要讓地方和基層企業(ye) 有更大的空間來試驗,通過試驗才能找出切實管用的措施。這也是我國過去30多年改革最重要的一條經驗。這條經驗現在依然適用。大咖為(wei) 您解讀“供給側(ce) 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