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hui) 直通車

產(chan) 經分析

供給側(ce) 改革 怎麽(me) 看、怎麽(me) 辦? 14位經濟界大咖權威解讀

來源:混凝土機械網 | 發布日期:2015-12-01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近期成為(wei) 經濟改革領域的高頻詞,也成為(wei) 最高經濟決(jue) 策機構,在宏觀調控方麵的一個(ge) 新的思路。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運行麵臨(lin) 著勞動力供給量減少,勞動要素成本上升,企業(ye) 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chan) 業(ye) 結構的不合理以及資本投資效率下降等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供給側(ce) 改革是決(jue) 策層對當前中國經濟開出的一劑新藥方,從(cong) 供給生產(chan) 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chan) 力,提升競爭(zheng) 力,來促進經濟發展。
  
  何為(wei) 供給側(ce) ?為(wei) 什麽(me) 在這個(ge) 時候強調供給側(ce) 經濟改革?這對中國意味著什麽(me) ?如何放鬆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降低供給成本?29日,由萬(wan) 博研究院主辦的“新供給新動力——供給側(ce) 改革圓桌論壇”在北京召開,來自國內(nei) 各領域的14位經濟界大咖,就上述問題進行了權威解讀。
  
  萬(wan) 博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宋寧: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力應為(wei) 經濟改革主線
  
  中國經濟現在已經進入到一個(ge) 新老動力轉換交替的新階段,麵臨(lin) 著從(cong) 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國家跨越的一個(ge) 新挑戰,依靠傳(chuan) 統的增加低成本要素投入,來驅動經濟增長,這條路越走越窄,不僅(jin) 難以為(wei) 繼,而且效益不高、效率不高。在這個(ge) 基礎上,通過擴大政府開支,來填補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過剩產(chan) 能的需求缺口,從(cong) 而拉動經濟增長這條路的效率也在衰減。不僅(jin) 會(hui) 加劇結構性矛盾,而且走這條路還會(hui) 帶來難以承受的環境資源和生態的代價(jia) ,所以我們(men) 需要尋找新的發展動力。
  
  針對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最近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ti) 係的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這個(ge) 重要的思想完全符合中國經濟的實際,抓住了製約中國經濟穩定和整體(ti) 素質提升的關(guan) 鍵,指明了中國當前改革發展的著力方向,同時對於(yu) 豐(feng) 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經濟理論也有重要意義(yi) 。
  
  供給側(ce) 改革的核心是激活生產(chan) 要素,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力,促進國民收入的持續提高。在微觀層麵,推進改革要著眼於(yu) 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率,著力激發市場主體(ti) 的自身活力,使各類要素能夠便利地進出市場,自由地創造價(jia) 值,自主地實現價(jia) 值,形成經濟持續增長的不竭的動力。在宏觀層麵,推進改革要著眼於(yu) 政府自身,著力創新行政管理體(ti) 製和宏觀管理方式,打造市場主體(ti) 能夠充分釋放財富、創造潛力的良好環境,並使各類政策工具的運用,有利於(yu) 存量資源的不斷優(you) 化重組,提高國民經濟的總體(ti) 素質和國際競爭(zheng) 力。
  
  隻有不斷地提高中國的全要素生產(chan) 力,才能保證中國人均國民收入持續的提高。這一點應該成為(wei)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主線。
  
  萬(wan) 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新需求新供給來自五大軟財富領域
  
  我們(men) 有太多的產(chan) 業(ye) 處於(yu) 供給老化的階段,連刺激都刺激不起來。經曆五年下行,如果要使中國經濟恢複增長的動力,開啟經濟增長的新周期,必須從(cong) 供給層開啟結構性的改革。
  
  關(guan) 於(yu) 供給側(ce) 的理論體(ti) 係有一些要點,第一是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新供給經濟學和老供給經濟學的最大區別是新供給經濟學認為(wei) 供給沒有創造自發需求的能力,隻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能創造需求。新供給經濟學的任務是研究怎樣通過結構性改革創造這個(ge) 條件,解除供給約束,放鬆供給抑製。
  
  未來的新需求和新供給在哪裏?來自五大軟財富,知識財富、信息財富、文化財富、金融財富以及其他的社會(hui) 服務業(ye) 。這五大軟產(chan) 業(ye) 的財富源泉不是地球資源,主要的財富源泉是人類思維和人類活動,他們(men) 在美國的經濟領域中占比達到79%,而在中國隻占49%,他們(men) 的今天是我們(men) 的未來。
  
  但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也不能拋棄硬財富,要對硬財富進行轉型升級。以傳(chuan) 統汽車業(ye) 為(wei) 例,全美國都開著底特律生產(chan) 的汽車,跟底特律汽車相關(guan) 的產(chan) 業(ye) ,汽車裝璜、汽車4S店、汽車金融、汽車廣告都掙錢,但唯獨底特律汽車廠商在賠錢。而在這個(ge) 過程中,又有兩(liang) 家廠商是盈利的,一家是視產(chan) 品為(wei) 藝術品的奔馳,一家是主打環保和時尚的特斯拉。
  
  凱恩斯主義(yi) 的需求框架盛行了這麽(me) 多年,但是在最近這一階段,一些人對中國的經濟增長未來喪(sang) 失了信心:三駕馬車看不到增長的動力,房地產(chan) 不行了,汽車不行了,所以就論證中國的消費增長動力沒有了。這是不對的,如果這麽(me) 看的話,100年前美國經濟早就完蛋了。人們(men) 不能隻看到老供給的滿足,而看不到新供給的產(chan) 生,要知道喬(qiao) 布斯創造蘋果之前,世界對它的需求是零。我國在五大軟財富方麵還有很大潛力,這些要素潛力統統還未發揮出來。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hui) 副秘書(shu) 長方晉:政府不能為(wei) 企業(ye) 過於(yu) 操心
  
  在一個(ge) 完善的市場經濟體(ti) 製內(nei) ,局部的過剩或者不足完全可以通過市場調節來解決(jue) ,如果是短期衝(chong) 擊造成全麵的過剩我們(men) 用需求管理平滑。但中國是一個(ge) 市場機製還不完善的國家,政府對經濟的幹預和管製是非常多的,在相當一部分行業(ye) ,很多企業(ye) 不是完全的市場經濟主體(ti) ,企業(ye) 的目標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是追求規模的擴張,一旦經濟向下就陷入了困境,但政府又不允許這些企業(ye) 倒閉,虧(kui) 本繼續生產(chan) ,導致企業(ye) 嚴(yan) 重過剩也無法化解。還有一些行業(ye) ,政府限製了嚴(yan) 格的準入門檻,提高了企業(ye) 的開辦成本。即使有這種需求,企業(ye) 也沒法進入或者不願意進入,因為(wei) 成本太高。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一味刺激總需求解決(jue) 不了產(chan) 能過剩的問題,也解決(jue) 不了供給不足的問題。如果產(chan) 能過剩是由政府行政幹預造成的,那麽(me) 解決(jue) 也要靠行政手段,當初怎麽(me) 批的這個(ge) 產(chan) 能,現在就怎麽(me) 把它減下去。
  
  另外,在談如何擴大或者改善供給的時候,不要談具體(ti) 的行業(ye) 或者產(chan) 業(ye) ,更不能說具體(ti) 的產(chan) 品,讓企業(ye) 和個(ge) 人自己選擇。有時候我們(men) 的政府真的是為(wei) 企業(ye) 過於(yu) 操心,這是計劃經濟體(ti) 製下父愛主義(yi) 的體(ti) 現。千萬(wan) 別把供給側(ce) 改革變成供給側(ce) 管理,或者回到計劃經濟的思路,一定要避免一幫坐在辦公桌後麵的公務員,打著供給側(ce) 改革的旗幟,來幫數千萬(wan) 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決(jue) 定生產(chan) 什麽(me) 、生產(chan) 多少、用什麽(me) 技術生產(chan) 、誰有資格來生產(chan) 等。政府做的是掃清障礙,建立有利於(yu) 提升效益的製度,做好基本公共服務,在經濟出現巨大波動的時候用總需求管理平滑它,微觀層麵的決(jue) 定留給企業(ye) ,留給消費者自己。
  
  中國企業(ye) 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國企改革主要是解決(jue) 放權問題
  
  現在要有三個(ge) 轉化,一是理論動力如何轉化為(wei) 實踐動力,二是上層動力如何轉化為(wei) 中層動力,三是政府動力如何轉化為(wei) 企業(ye) 動力。要做到這關(guan) 鍵的三個(ge) 轉化,需要製度供給,需要政府放權。
  
  實際上,國企改革主要還是解決(jue) 放權的問題,國企改革指導文件很清楚的表述了,未來要實現政企分開、政治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放開,放鬆管製等,另外還要加強監管,轉型升級等。因此,國企改革總體(ti) 上就是製度供給的問題,政府的製度調整是根本的動力。
  
  供給側(ce) 四個(ge) 階段與(yu) 國企改革“三個(ge) 一批”的要求是相吻合的,但現在關(guan) 鍵是要針對“僵屍”企業(ye) 實行“三個(ge) 一批”的改革,哪那麽(me) 容易,誰給錢?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鐵礦石、有色金屬,虧(kui) 損的80%在這六大行業(ye) ,一個(ge) 企業(ye) 動輒就是幾千上萬(wan) 人的規模,誰也不敢動。
  
  我覺得首先是要清退,要定下目標,有路線圖、實施圖。其次還要刺激,供給是個(ge) 手段,消費才是目的,高速鐵路不建的話,水泥、鋼鐵不行,還是要消化一部分。再次是要重組,也要加大出口消費的供給,還要提高消費和供給的水平,從(cong) 這些方麵來解決(jue) “僵屍”企業(ye) 的問題。
  
  社科院農(nong) 發所宏觀經濟室副主任李國祥:土地確權可能不會(hui) 降低供給成本
  
  供給側(ce) 改革其實涉及要素,而我國農(nong) 村的改革思路,是將來能夠實現要素平等交換。
  
  從(cong) 道理上來講,土地確權和土地流轉好像是來促進規模經營的,但在現實當中遇到一些問題,土地確權要付操作成本,確權到戶將來流轉時,又可能出現農(nong) 民盲目要價(jia) 的問題。所以現在農(nong) 村土地確權,雖然中央政府在大力推動,但很多地方政府抵觸情緒非常大,尤其是發達地區,確權會(hui) 大幅提高將來土地供給的交易成本。從(cong) 農(nong) 業(ye) 的角度來看,有些200塊錢可以流轉的土地,確權後要1000塊錢,因此土地確權可能最終不會(hui) 是降低供給成本,這是理論和實踐的一個(ge) 不吻合之處。
  
  所以還需要配套的改革,當然就是城鎮化。必須要讓農(nong) 民能夠有機會(hui) 放棄承包地,否則隻是一味確權隻會(hui) 增加成本,對供給側(ce) 的改革很難說有多大的促進作用。
  
  從(cong) 人口的角度看,現在我們(men) 還是按照老的套路,認為(wei) 把戶口一放開,農(nong) 民就自動進城,事實上不是的,沒有一個(ge) 農(nong) 民願意把戶口從(cong) 農(nong) 村遷到城市的,因為(wei) 含金量不一樣,農(nong) 村有三權,還有很多的政策。所以說這種戶籍製度改革,將來很可能要和土地政策結合起來,如果從(cong) 刺激供給側(ce) 的角度來看,就涉及政府出台政策讓農(nong) 民退出或者有償(chang) 退出他的各項權利。
  
  從(cong) 農(nong) 業(ye) 供給的角度來看,現在中國的農(nong) 產(chan) 品數量太多,價(jia) 格下跌得太厲害,質量還不安全。但是現在如果不施化肥,不施農(nong) 藥,農(nong) 民全都是虧(kui) 本的。如果政府完全不管他,完全靠市場的力量,那麽(me) 這種供給的轉型升級完全做不到。現在我們(men) 的農(nong) 產(chan) 品要注重生態,注重環境,注重質量,注重資源節約,每一樣都需要政府和基層一起用力,所以現在要想轉變發展方式確實是很難的。
  
  國土資源部調控和監測司巡視員董祚繼:推進土地審批製度改革釋放要素供給潛力
  
  釋放土地要素的供給潛力可以從(cong) 五個(ge) 方麵歸納一下,第一還是要推進土地審批製度的改革,加快審批。現在審批的環節特別多,項目涉及35畝(mu) 以上的一般耕地就要上報國務院。此外,中國的空間規劃、空間用途管製分散在很多部門,土地審批涉及海洋的,海洋局要先批,涉及林地的,林業(ye) 局要審,涉及城市的,需要城市規劃兩(liang) 證一書(shu) ……所以未來需要建立統一的綜合審批管理製度。
  
  第二,現在土地供給製約挺大,所以要擴展建設用地空間,這一塊潛力很大。我國的存量建設用地很多,農(nong) 村有2.5億(yi) 畝(mu) ,城市也有1.45億(yi) 畝(mu) ,真的按照國標來用,這些用地不僅(jin) 不會(hui) 增加,還會(hui) 減少,應該是綽綽有餘(yu) ,但是都沒有盤活。不能人口進城了,地還閑在農(nong) 村,兩(liang) 頭占地,對中國這麽(me) 一個(ge) 十幾億(yi) 人口的大國來說,肯定是承受不了的。
  
  第三,遏製用地成本上升。現在我們(men) 很多改革的結果是導致用地成本大幅度上漲,這是有問題的。全國105個(ge) 監測城市的地價(jia) ,到三季度末,所有土地加在一起已經達到了每畝(mu) 240萬(wan) ,商業(ye) 用地達到了447萬(wan) 每畝(mu) ,住宅用地361萬(wan) 每畝(mu) ,工業(ye) 用地也50萬(wan) 每畝(mu) ,這些數字對企業(ye) 來說不低,現在在北京要拿一塊地,很多是千萬(wan) 以上的。為(wei) 什麽(me) 推得這麽(me) 高?有很多本該從(cong) 別的渠道出的成本,被均攤過來了。
  
  第四,推進土地整治,無論在城鎮內(nei) 部的山地改造,或是城市土地的二次開發,還有農(nong) 村土地的整治,都有很大的潛力。
  
  第五,農(nong) 村土地製度改革,包括產(chan) 權製度改革,征收製度改革,潛力都很大。為(wei) 什麽(me) 要在農(nong) 村搞改革?因為(wei) 城裏有適合城裏的產(chan) 業(ye) ,農(nong) 村有適合農(nong) 村的產(chan) 業(ye) ,例如民俗旅遊,城裏就搞不了,隻要把相對應的產(chan) 業(ye) 搞活了,自然有適合他的空間。
  
  原科技部調研室主任胥和平:投資新興(xing) 領域還缺乏更大的決(jue) 心
  
  麵對未來的變革是百年之變革,鋼鐵、化工、水泥、玻璃都不行了,這是一百年以前的產(chan) 業(ye) 。變革比我們(men) 想象得要快,到2013年新能源製造都起來了,估計在2025年前後,目前的傳(chuan) 統能源車都不能用了,會(hui) 成為(wei) 純電動車的天下,這種變革速度可能跟我們(men) 曾經經曆的手機革命一樣快,沒有太大懸念。不是我們(men) 的政策出了問題,也不是企業(ye) 不努力,而是世界變化快。
  
  所以要正確認識全世界供給和需求的關(guan) 係。在一定的供給框架下,在一定的生產(chan) 技術平台上,東(dong) 西造出來沒人買(mai) 。擴大需求是對的,但是長期以來我們(men) 的供給方問題沒有解決(jue) 。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的供給能力和需求能力錯位了?2008年應對金融危機,有一個(ge) 經典的數據,4萬(wan) 億(yi) 投資用於(yu) 技術改造的,不到2000億(yi) ,那時我們(men) 下決(jue) 心要在創新上下功夫,但更多的錢還是投向了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所以造成了現在的局麵。
  
  供給側(ce) 能力一定要超前考慮,但是我們(men) 在這方麵恰恰是嚴(yan) 重滯後。我們(men) 麵對未來二三十年領域的投資裏,基本上沒有下太大的決(jue) 心,尤其是企業(ye) 界沒有下太大的決(jue) 心。很多房地產(chan) 企業(ye) 燒錢,就不往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裏投。這個(ge) 問題投資界比較明顯,他們(men) 熱捧房地產(chan) ,有的時候還熱捧“綠豆、大蒜”。
  
  五中全會(hui) 講得特別好,要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三新並提。但是在產(chan) 業(ye) 界長期以來談技術多,談產(chan) 業(ye) 的有一些,談業(ye) 態的比較少,其實這是更加重要的。供給端的改革是經濟結構端的改革而不是調整。現在我們(men) 仍然把思路放在數量調整上,不放在製度設計上,抑製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的製度還比較普遍,所以未來需要放鬆抑製,讓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總體(ti) 來講,產(chan) 業(ye) 政策要準,要創新技術,要轉變業(ye) 態,要提高效率,提高中國供給端的係統效率可能是中國目前麵臨(lin) 最大的問題。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hui) 保障研究中心教授褚福靈:創新驅動與(yu) 分配驅動結合為(wei) 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如何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wei) 什麽(me) 經濟發展出現周期性波動,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生產(chan) 過剩?這些問題為(wei) 社會(hui) 各界所關(guan) 注,是值得反思的重大理論與(yu) 實踐問題。經濟發展的動力在哪裏,如何解放生產(chan) 力,如何發展生產(chan) 力,如何提高競爭(zheng) 力?有許多不同觀點。談幾點看法,供參考。
  
  第一,經濟發展的動力來自有效供給與(yu) 有效需求的結合,來自創新驅動與(yu) 分配驅動的結合。經濟發展的動力在哪裏?既來自供給,也來自需求,既來自生產(chan) ,也來自消費。提高供給效率,降低供給成本,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因素。擴大需求,提高有效需求水平,同樣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供給與(yu) 需求不可分割。沒有有效供給,就沒有有效需求。沒有有效需求,也就沒有有效供給。供給可以滿足需求,也可以創造需求。在不同曆史階段,供給矛盾單位側(ce) 重點可能有所不同。新產(chan) 品贏得新需求,關(guan) 鍵要為(wei) 企業(ye) 提供創新動力,優(you) 化分配結構。創新驅動,從(cong) 供給角度看,就是產(chan) 品創新,服務創新,技術創新,製度創新。通過創新引導需求。分配驅動,是解決(jue) 有效需求問題,是解決(jue) 兩(liang) 極分化與(yu) 貧富懸殊問題。
  
  第二,把宏觀引導與(yu) 微觀激勵結合。宏觀引導,就是要為(wei) 供給提供良好環境,但必須有微觀基礎。微觀激勵,包括調動投資者,管理者與(yu) 勞動者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的綜合舉(ju) 措。政府放權搞活降低了企業(ye) 成本。減少審批環節,一站式審批服務,減低部分科技企業(ye) 和小微企業(ye) 的稅費,有利於(yu) 減少成本,提高效率,激發活力。但企業(ye) 在土地成本,融資成本等方麵還麵臨(lin) 壓力。
  
  第三,全麵認識勞動力成本問題。勞動力成本上升是必然趨勢。為(wei) 什麽(me) 會(hui) 工資上漲?一是最初的工資起點低,二是勞動力逐步短缺。從(cong) 單位職工工資來看,我國單位職工最低工資大概是平均工資的20%-30%。發達國家的最低工資大致為(wei) 平均工資的50-60%。因此,我國工資保障水平並不高。勞動報酬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按照現行政策,勞動報酬增長要與(yu) 勞動生產(chan) 率增長同步,居民收入增長與(yu) 國民收入增長同步。當前勞動成本是高還是低,需要進行測算與(yu) 預警。此外,社會(hui) 保險是成本,也是投資,可以創造新的生產(chan) 力。通過繳納社會(hui) 保險費,建立保障安全網,可以增加員工凝聚力,調動員工積極性。繳費與(yu) 待遇相關(guan) ,要聯係待遇水平綜合考慮社會(hui) 保險費合理下調問題。分析認為(wei) ,保障勞動者待遇水平的前提下,通過提高統籌層次,增強規模效應,降低管理成本,使繳費水平適度下調。
  
  清華大學全球產(chan) 業(ye) 研究院副院長李東(dong) 紅:有些東(dong) 西需要政府積極引導
  
  未來一個(ge) 產(chan) 業(ye) 裏好的企業(ye) 不一定是傳(chuan) 統企業(ye) ,蘋果一開始不是手機領域巨頭,特斯拉和穀歌最早和汽車領域也沒有淵源,但他們(men) 成了攪動市場的鯰魚。
  
  完全依靠市場是一種思路,但是要考慮中國國情,其實我們(men) 政府還是一個(ge) 非常積極的政府,一方麵有些東(dong) 西要放開,另一方麵政府需要積極去引導,不是回到計劃經濟,但是也要考慮現實。比如新能源汽車近期的井噴式增長,其實和政府的扶持有很大的關(guan) 係。按照目前的增長來看,“十三五”規劃確定的補貼,可能不用五年就花完了,當政府發現這個(ge) 市場遠快於(yu) 設想,很有可能會(hui) 取消補貼,回歸市場。從(cong) 這個(ge) 例子來看,政府一方麵要放鬆對供給的限製,另外一方麵要采取一些積極的措施,去推動供給的變化,通過這些措施來推動這樣一個(ge) 供給側(ce) 改革。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俞力峰:供給側(ce) 改革意味著更少的壟斷領域
  
  我們(men) 現在講的新供給主義(yi) 跟過去講的計劃經濟下的集中供給解決(jue) 短缺是有根本性不同的,就像做一個(ge) 麵包,過去做麵包添麵添水,把麵包發大一點就可以了,但是現在怎麽(me) 樣把麵包做得好吃,要用好的催化劑、酵母、配方,麵包都是那麽(me) 大,但是口味是不一樣的,質量是不一樣的。新供給主義(yi) 要素可以這樣簡化地被理解。
  
  全球經濟危機以後,世界經濟整體(ti) 複蘇是乏力的,所以IMF提出了“新平庸”的說法,全球的全要素增長率下降,中國也必然受到全要素生產(chan) 率下降的拖累,整體(ti) 沒有什麽(me) 革命性技術進步出來。我們(men) 自己還有人口老齡化、投資受到抑製等問題。所以中央提出更多地用解決(jue) 長期問題的辦法來解決(jue) 短期挑戰,它意味著我們(men) 實際上已經開始放棄過去以數量和規模為(wei) 參數的追趕戰略,調整到注重質量和效益目標上來。
  
  供給端的改革對央企或者對我們(men) 國有企業(ye) 會(hui) 帶來什麽(me) 樣的影響呢?供給側(ce) 的改革意味著更少的壟斷領域或者壟斷環節,更少的市場準入的限製,更低的進入門檻,更多的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機會(hui) ,更均等的要素價(jia) 格,包括土地、資本、勞動力,更強的資源和環境約束等。這些對國有企業(ye) 的挑戰是非常大的,它就倒逼國有企業(ye) 進行改革。央企麵臨(lin) 硬約束的情況,過去不好的或者不正當的關(guan) 連交易會(hui) 被追究,企業(ye) 流失的利益會(hui) 被追索。
  
  建行首席經濟學家黃誌淩:中國供給結構還停留在中低收入國家階段
  
  金融危機後中國的需求結構已接近高收入國家的形態,但供給結構還停留在中低收入國家的階段,例如農(nong) 業(ye) 的供給就還停留在有糧即可的階段。隨著供需矛盾愈發突出,解決(jue) 問題不能簡單地壓縮需求,而是提高供給的層次。一是產(chan) 品研發投入要增加,二是提升裝備水平,三是商業(ye) 模式創新,四是要保證好的市場環境,五是解決(jue) 投資動能的問題。
  
  關(guan) 於(yu) 需求缺口,我們(men) 是大國,經濟在一定情況下出現需求缺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缺口出現了以後,必須要考慮怎麽(me) 來加以彌補,這種缺口如果不彌補,它必然反應在經濟的增速上。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危機之後出口需求出現了巨大的缺口,我們(men) 主要是靠投資來彌補,最近幾年投資出現了巨大的缺口,則要靠需求來彌補。因為(wei) 出口的缺口不可能通過出口自身的加強來彌補,投資的缺口也不可能通過政府無限的投資來彌補,所以這種缺口的轉移,是我們(men) 未來需要麵臨(lin) 的問題。
  
  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院長徐藝泰:金融衍生品能降低社會(hui) 融資成本
  
  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本身蘊含了價(jia) 值觀和財富觀的轉變。在低收入階段,更多強調的是溫飽問題。到了中等收入階段,就需要以信息、文化等供給來發掘人們(men) 更高層級的需求。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我們(men) 以前提到的虛擬經濟和實體(ti) 經濟就可以從(cong) 軟財富的角度統合起來,而不是以前對立的關(guan) 係。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理解金融作為(wei) 新供給的要素之一,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金融衍生品是金融軟財富的風險管理手段。商品期貨期權和財產(chan) 保險等管理的是農(nong) 產(chan) 品、能源、金屬等生產(chan) 資料風險,能夠促進硬財富的形成和保值。對應的如果把金融作為(wei) 軟財富,金融衍生品就是金融要素當然的風險管理工具。
  
  第二點,金融衍生品增加金融產(chan) 品供給。我們(men) 當前的資產(chan) 管理行業(ye) ,策略趨同性非常強,都是股市上漲掙錢,股市下跌虧(kui) 錢,容易形成羊群效應。有了金融衍生品,就可以向市場提供許多結構化新產(chan) 品的供給,實現策略的多樣性,減少羊群效應,穩定金融市場。
  
  第三點,金融衍生品降低金融產(chan) 品供給的成本。金融產(chan) 品主要是風險定價(jia) ,如果沒有風險管理,風險溢價(jia) 的存在無疑將增加額外的融資成本。金融衍生品能夠剝離和分散風險,從(cong) 而降低社會(hui) 融資成本。
  
  對供給側(ce) 結構改革,從(cong) 金融的角度來講,主要是三點建議。
  
  第一,建立集中統一的金融市場。目前我國金融市場按照監管機構的不同大致上劃分為(wei) 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兩(liang) 個(ge) 市場有一些相似的產(chan) 品,但由於(yu) 市場連通性差,事實上影響了整個(ge) 金融體(ti) 係效率的發揮。比如現在的國債(zhai) 及衍生品市場,十八屆三種全會(hui) 公報要求完善基於(yu) 供求的基準收益率曲線,但商業(ye) 銀行作為(wei) 主要國債(zhai) 持有機構,不能通過國債(zhai) 期貨管理利率風險,國債(zhai) 收益率曲線就難以成為(wei) 定價(jia) 基準。
  
  第二,穩步推出更多金融產(chan) 品。隨著利率市場化、資本項目可兌(dui) 換、加入SDR等逐步推進,金融產(chan) 品線還要進一步豐(feng) 富才能覆蓋新的市場空間,同時原有的市場抑製措施也要逐步取消,風險管理服務的範圍將得到擴展。比如基礎期貨品種上市,原來每一個(ge) 品種都要國務院審批。簡政放權的市場化改革之後,新品種的上市機製可以更靈活,也能創造更多新產(chan) 品供給。
  
  第三,以我為(wei) 主,優(you) 先發展境內(nei) 金融衍生品市場。衍生品交易是沒有國界的。比如台灣和日本的股指期貨可以在新加坡上市,英國的房價(jia) 指數期貨可以在德國上市。如果風險管理以離岸市場為(wei) 主,本土宏觀審慎監管、微觀機構監管都會(hui) 遇到問題。隻有切實增加境內(nei) 風險管理產(chan) 品供給,優(you) 先壯大境內(nei) 市場,才能實現更好的金融監管。
  
  清華大學教授楊燕綏:新供給經濟學中房地產(chan) 要按兩(liang) 個(ge) 維度考慮
  
  跟新供給比較起來,傳(chuan) 統供給方式既不符合資本主義(yi) 規律,也不符合社會(hui) 主義(yi) 原則,因為(wei) 它集中在GDP上,其實GDP是個(ge) 經濟總量,卻忽略了成本以及分配,留下了很多問題。按照中國的發展周期來看,新供給這個(ge) 經濟學的研究是非常有價(jia) 值的,它結束了單純的GDP論。
  
  在房地產(chan) 領域,我們(men) 在過去20年裏確實出現了很多問題,現在按新供給經濟學和新供給經濟學的周期來看,我們(men) 對房地產(chan) 應該實事求是從(cong) 兩(liang) 個(ge) 維度考慮,房地產(chan) 蓋房首先要解決(jue) 的還是住房,居住的需求,然後再滿足投資的需求。首先要滿足我們(men) 年輕人居住的需求,這個(ge) 需求的市場其實按市場規律也可以說成是一個(ge) 商品,先解決(jue) 居住,接下來的第二套房、第三套房才是投資,需要純粹按市場供應價(jia) 計算。
  
  國土資源部規劃院地政研究中心主任唐健:已出台多個(ge) 政策發力供給側(ce)
  
  近期國土資源部出台了一些政策,也是從(cong) 供給側(ce) 的角度去發力,來釋放我們(men) 現有的一些利用不好的存量土地。首先是鼓勵“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的用地,針對鼓勵新技術企業(ye) 用地連續出台幾個(ge) 文件,增加了用地指標,對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的企業(ye) ,在土地很緊張的地區加大供應。
  
  今後要多種方式供應土地,對一些中小企業(ye) 和新興(xing) 企業(ye) 沒有那麽(me) 大的財力一次性獲得大麵積的土地,我們(men) 提出可以租賃,也可以先租賃再出讓的方式供應土地,最後還有一些可以協議出讓的方式。還有一些政策允許光伏、風力發電這些項目隻要不改變現有的用地類型,就可以繼續使用土地,給這種新技術企業(ye) 在用地方麵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不用辦相關(guan) 的用地手續,不用對農(nong) 民進行征地補償(chang) 等等。
  

 

免責聲明:伟德国际英国對紡織貿促網上所刊登信息不聲明或保證其內容之正確性或可靠性,請您自行甄別。由於信賴本網任何信息所產生的風險或損失均由您自行承擔,與我會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