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hui) 直通車

產(chan) 經分析

許小年:經濟不能靠群眾(zhong) 運動 萬(wan) 眾(zhong) 創新自相矛盾

來源:價(jia) 值線 | 發布日期:2015-09-29

  今日(9月22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在出席正和島論壇上以其一貫風格再次大膽直言,政府不願意也無力采取大規模的刺激政策,企業(ye) 不應再寄望於(yu) 此。同時,許小年還強調新一輪經濟景氣短期內(nei) 不會(hui) 到來。

      對於(yu) 企業(ye) 轉型,許小年認為(wei) ,我們(men) 陷入傳(chuan) 統的商業(ye) 模式不能自拔,首先要轉變的是觀念,因為(wei) “中國人有時候太聰明了,聰明到了經常做蠢事。”對於(yu) 互聯網思維、互聯網金融的熱火朝天,許小年直言自己是“潑冷水”的,他認為(wei) ,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早就有過總結,互聯網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工具而已。 以下為(wei) 演講實錄: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叫“麵對現實,回歸常識”,主要是我對宏觀經濟的一些判斷和感覺,以及在這樣的經濟形勢下,企業(ye) 應該如何去應對。 為(wei) 什麽(me) 叫做麵對現實,現實到底是什麽(me) ?我相信各位都已經感覺到,每天都是在市場在打拚,每天都要思考自己企業(ye) 的經營問題,現實是比較嚴(yan) 峻的,中國的經曆進入了一個(ge) 新的常態,這個(ge) 新的常態,各方麵有不同的理解,我個(ge) 人看法是在新的常態下,中國經濟將進入一個(ge) 中低速增長的時期。

      這個(ge) 中低速到底是多少?到底是7還是6,或者是5,這個(ge) 我不好說。因為(wei) 我們(men) 的統計數據和我們(men) 在微觀層麵上的觀察有比較大的出入。如果硬讓我說出一個(ge) 數字,我真的說不出來。

      國際上一些媒體(ti) 對於(yu) 中國宏觀數據和微觀上的差距的問題,也都發表了一些文章,表示出他們(men) 的困惑。所以這個(ge) 宏觀的數字,我想我就不要講了。

      中低速增長也就是比過去要明顯的低下來,而這個(ge) 增長速度的放慢既是周期性的,更是結構性的。我個(ge) 人認為(wei) ,主要是結構性的放慢。結構調整的困難決(jue) 定了我們(men) 經濟的新常態將持續比較長的時間,這時間持續多久?我最近看到外電報道,財政部長在最近的一次會(hui) 議上講,中國經濟麵臨(lin) 困難的形勢可能要持續5年的時間。

       對於(yu) 財政部長的估計,我本人表示同意。

      在這樣經濟增長放慢的情況下,新常態會(hui) 持續比較長的時間,政府會(hui) 采取什麽(me) 樣的對策?這是大家關(guan) 心的焦點。

      我自己的觀察,在新常態的情況下,政府不願意也無力采取大規模的刺激政策。我這樣的觀察是否準確,有待於(yu) 進一步明確。但是我認為(wei) ,不采取大規模的刺激政策,在當前的形勢下,毫無疑問是正確的。原因我等一下會(hui) 提到。

      所以,現實就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放慢,而且放慢主要是結構性的。結構性調整的困難決(jue) 定了新常態的長期性。政府不會(hui) 出台大規模的刺激政策。這是我們(men) 麵對的一個(ge) ,和過去不同的形勢。這是我們(men) 生活其中的現實。

      在行業(ye) 的層麵上,我們(men) 觀察到的是,過剩產(chan) 能的普遍存在,各個(ge) 行業(ye) 為(wei) 過剩產(chan) 能而苦惱,在過剩產(chan) 能的壓力下,沒有其他的辦法,隻有不斷的降低價(jia) 格,試圖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而降低價(jia) 格在宏觀層麵上顯示的是生產(chan) 者價(jia) 格指數連續30多個(ge) 月負增長,在傳(chuan) 統實體(ti) 經濟中,投資機會(hui) 缺乏。所以,現在我們(men) 缺的不是錢,缺的是能夠盈利的投資機會(hui) ,這是另外一個(ge) 現實。

       再看企業(ye) 層麵,雖然經濟增長速度在下滑,但是人工成本、資本價(jia) 格、資金成本呈現出來的剛性,並沒有隨著經濟增長的下滑而降低。一方麵經濟疲軟,另一方麵成本出現剛性,換句話說就是企業(ye) 的利潤率受到了擠壓。一些企業(ye) 過去靠低成本擴張非常成功,而這種傳(chuan) 統的經營模式不再適應市場,企業(ye) 麵臨(lin) 著嚴(yan) 峻的挑戰。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麵的。綜合起來看是因為(wei) 在90年代的中後期,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發生了本質的轉變。這個(ge) 轉變具體(ti) 是什麽(me) ?

      1978年以來我們(men) 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是依靠經濟體(ti) 製的改革帶來效率的提高而實現的。經濟體(ti) 製改革帶來效率的提高,具體(ti) 體(ti) 現在由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比計劃經濟更加有效,資源從(cong) 農(nong) 業(ye) 部門轉到工業(ye) 部門,資源從(cong) 國有部門轉向效率更高的民營部門轉移。即資源配置在市場價(jia) 格信號的引導下,朝著更有效率的部門和行業(ye) 轉移,這帶來了中國經濟的增長。

      另外還有激勵機製的改變,其中特別突出的是一大群企業(ye) 家在改革的大潮中出現,這些企業(ye) 家為(wei) 了提高企業(ye) 的效率,千方百計尋找市場急需的產(chan) 品,千方百計降低成本。他們(men) 在市場經濟中有著強烈的提高效率驅動,遠遠超過國有企業(ye) 的經營者。因為(wei) 國有企業(ye) 受到體(ti) 製的限製,對效率的提高是不敏感的。

      所以當我們(men) 談“中國模式”的時候,我們(men) 混淆了一個(ge) 概念,其實我們(men) 有兩(liang) 個(ge) “中國模式”,從(cong) 1978年到1990末是一個(ge) “中國模式”,從(cong) 1990年末到現在是另外一個(ge) “中國模式”,我們(men) 經常把這兩(liang) 個(ge) “中國模式”混淆了,現在有必要區分一下。

      從(cong) 1990年到現在是什麽(me) 模式?主要是依靠政府分配資源,刺激短期的需求拉動GDP的增長。現在中國模式主要是依靠借貸來實現的,我們(men) 知道,政府發錢、支配資源、拉動經濟的增長。

       政府的資源從(cong) 哪裏來,來自於(yu) 稅收,來自於(yu) 國有銀行擴張信用,政府的資源來自於(yu) 中央發行貨幣,主要是依靠這樣一套方法來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特別是,2009年啟動了4萬(wan) 億(yi) 刺激計劃,更是第二階段中國模式的典型代表。靠政府花錢、靠銀行發貸款,靠銀行印鈔票來拉動經濟發展,跟前一個(ge) 中國模式有本質上的區別。 這樣一個(ge) 靠政府拉動短期需求維持經濟增長的“中國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第一個(ge) “中國模式”和第二個(ge) “中國模式”的區別在於(yu) 可持續性,如果依靠企業(ye) 家的創造力、創新力提高效率,這個(ge) 增長是可持續的。而依靠政府拉動增長,這是不可持續的。

      有兩(liang) 個(ge) 原因,第一個(ge) ,政府的資源再多也是有限的,而企業(ye) 家的創造力是無限的,這是第一個(ge) “中國模式”和第二個(ge) “中國模式”的區別。

      第二個(ge) 原因,在經濟學上叫做投資的邊際收益遞減,政府不斷發錢,央行不斷印鈔票,雖然可以促進短期的經濟增長,但是促進的作用越來越弱,經濟學上叫做邊際效應遞減。政策同樣存在著邊際效應遞減。

      我們(men) 可以看到,2009年我們(men) 曾有過4萬(wan) 億(yi) 刺激政策,2012年實際上執行的是4萬(wan) 億(yi) 2.0,4萬(wan) 億(yi) 2.0的效果就比4萬(wan) 億(yi) 1.0的要差。

       本屆政府也試著采用一些刺激性政策,結果發現效果不理想。所以,現在就停下來了。 政策的效用遞減和我們(men) 吃東(dong) 西、用藥是一樣的,一種藥用多了,藥力會(hui) 不斷衰減,我們(men) 叫做投資的效用遞減或者政府政策的作用遞減。

      因此,依靠政府投資拉動增長,短期可以見效,但是長期無法持續。

      2009年,我們(men) 執行了4萬(wan) 億(yi) 刺激計劃,結果使得本來就已經產(chan) 能過剩的各行各業(ye) 又在執行過程中大幅增加了更多的產(chan) 能。這是造成我們(men) 麵臨(lin) 困難的一個(ge) 原因。

      另一方麵,由於(yu) 4萬(wan) 億(yi) 主要靠債(zhai) 務融資,結果形成了今天政府債(zhai) 務、銀行壞賬的問題,這是中國經濟當前麵臨(lin) 的一個(ge) 很大隱患,這個(ge) 隱患不清除,我們(men) 無法進入下一輪的增長。

      我認為(wei) ,新一輪經濟景氣短期內(nei) 不會(hui) 到來,大家要做好長期的準備。

       新一輪經濟景氣的前提條件有兩(liang) 個(ge) ,第一個(ge) 是清理過去積留下來的債(zhai) 務,中央政府已經采取措施了。今年“兩(liang) 會(hui) ”時,財政部宣布推出1萬(wan) 億(yi) 的長期債(zhai) 務置換的計劃,用長期債(zhai) 務置換地方政府已經到期的短期債(zhai) 務,說白了就是解決(jue) 企業(ye) 貸款展期的問題。年初提出1萬(wan) 億(yi) ,年中加到2萬(wan) 億(yi) ,現在加到3萬(wan) 億(yi) ,這說明地方經濟的債(zhai) 務問題比當初估計的還要嚴(yan) 重。 這是中國經濟的一大隱患,如果地方政府債(zhai) 務不清理就會(hui) 轉換為(wei) 銀行的壞賬,銀行的壞賬正在上升,如果地方債(zhai) 務問題劃不出來,如果房地產(chan) 市場價(jia) 格下挫,銀行壞賬會(hui) 快速上升。所以,要想實現經濟新一輪可持續發展,我們(men) 必須把過去單純依靠政府政策拉動經濟所遺留下的問題清理掉,不清理掉就變成中國經濟增長的大包袱。

       第二個(ge) 前提是必須從(cong) 政府拉動需求的模式再回到1978年到1990年那種,通過改革釋放市場能量的增長模式。

       這兩(liang) 個(ge) 前提沒有達到之前,我們(men) 還是新常態,還是要在新常態下思考企業(ye) 的經營。由於(yu) 到目前為(wei) 止,實質性的改革措施出台的不多,因此新常態可能會(hui) 持續比較長的時間。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ye) 怎麽(me) 辦?市場永遠處於(yu) 變化之中,企業(ye) 必須求變,這就提出了轉型的問題。

        不僅(jin) 國家經濟要轉型––經濟增長模式從(cong) 單純依靠政府短期政策措施轉向基於(yu) 市場,釋放市場力量,發揮企業(ye) 家的創造和創新精神,提高效率、走可持續增長的道路。企業(ye) 也需要轉型––首先要轉變觀念,轉型的最大障礙在每個(ge) 人的頭腦中,是傳(chuan) 統觀念,是習(xi) 慣性思維。這是最困難的。

        昨天一個(ge) 朋友告訴我,有一個(ge) 企業(ye) 家去以色列、德國、美國訪問學習(xi) ,我覺得非常有必要,第一就是要學人家的觀念、人家的心理,其次才是學商業(ye) 模式,學技術、學產(chan) 品。 以色列的企業(ye) 家創造能力如此之強,並不是猶太人比中國人聰明,其實中國人的智商不亞(ya) 於(yu) 世界上任何一個(ge) 地區,中國人非常聰明,但有時候太聰明了,聰明到了經常做蠢事。以色列企業(ye) 家的創新精神和文化、宗教、社會(hui) 、曆史傳(chuan) 統有很大的關(guan) 係。

      德國的企業(ye) 家缺少創新企業(ye) 家,但有非常優(you) 秀的工業(ye) 家,他們(men) 可以把汽車、設備、化工產(chan) 品做到世界第一,但是他缺乏以色列和美國矽穀那樣的創新企業(ye) 家,這也是和文化、曆史分不開的。 我們(men) 可以去看、去學,但你要想照抄他們(men) 的商業(ye) 模式極為(wei) 困難,你讓美國人生產(chan) 奔馳、寶馬,他們(men) 也生產(chan) 不出來,你讓德國人生產(chan) 特斯拉,德國人也不行。所以,第一是要學人家的心態,學人家的理念。德國那麽(me) 多的優(you) 秀中小企業(ye) 手裏都有獨特的技術,在上百年的市場競爭(zheng) 中屹立不倒,就那麽(me) 一個(ge) 小鋪子,小作坊,專(zhuan) 心致誌走下去,在一項技術上做到世界領先,我們(men) 問一問自己,我們(men) 有沒有這樣的心態,有沒有這樣的定力,有沒有這樣的鑽研和精神,這是我在德國看中小企業(ye) 體(ti) 會(hui) 最深的。就是這種不以小為(wei) 卑賤,不以小為(wei) 低下的精神,這樣一種內(nei) 心的追求,他們(men) 認為(wei) 把這件小事做好是非常有價(jia) 值的,會(hui) 為(wei) 自己的小作坊感到驕傲,這樣的精神是中國企業(ye) 家缺乏的。

      中國的企業(ye) 家一說就是做大做強,把大放在強的前麵,實際上強是一個(ge) 陪襯,都是想著大,沒有人專(zhuan) 心一意做強。現在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話,隻要你找準風口,豬也能飛,這是一個(ge) 非常真實的寫(xie) 照。有一個(ge) 學生問我,你怎麽(me) 理解這句話?我覺得做企業(ye) 不是找風口,不是財權力,做企業(ye) 的不必聽我這個(ge) 宏觀經濟學家在這講宏觀形勢,宏觀形勢跟你們(men) 根本沒什麽(me) 關(guan) 係。

       宏觀好,有好企業(ye) ;宏觀差,也有好企業(ye) 。企業(ye) 的經營不是跟著政策的大風揚帆起航,企業(ye) 本來的任務就是無論刮風下雨我都可以航行。

        轉型難在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觀念,第一叫做機會(hui) 主義(yi) ,轉型之難第二是我們(men) 傳(chuan) 統商業(ye) 模式的慣性;三是三十年高速的發展,從(cong) 短缺經濟逐步過度到過剩經濟,在短缺時代什麽(me) 都是現成的,在經濟開始起飛時候各項成本都是低的,所以我們(men) 過去的商業(ye) 模式非常成功,就是低成本的擴張。那麽(me) 企業(ye) 的能力是什麽(me) 呢?就是整合資源。

      我經常問我的學生,你的企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到底是什麽(me) ?在課堂上一半的人跟我說是資源整合。資源整合是什麽(me) 意思?在過去十幾年,資源整合第一叫政府資源,第二叫銀行資源。你所謂的資源整合不就是政府那能拿到資源,銀行那能拿到貸款嗎?所謂的資源整合的能力不就是拉關(guan) 係的能力嗎?這不叫核心競爭(zheng) 力。

      傳(chuan) 統的商業(ye) 模式當中,要有良好的政府關(guan) 係,敏銳的市場嗅覺等等,但新常態下企業(ye) 的關(guan) 鍵在於(yu) 創新能力。我們(men) 在傳(chuan) 統的商業(ye) 模式中不能自拔,總是習(xi) 慣性的去尋找風口。認為(wei) 過去的成功可以去保證未來的順利發展。我想跟大家講,已經不可能了,因為(wei) 市場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我們(men) 轉型之難第三個(ge) 問題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一種從(cong) 眾(zhong) 的習(xi) 慣,別人做什麽(me) 我也做什麽(me) 。長於(yu) 模仿,短於(yu) 創新。這是我們(men) 中國企業(ye) 家的局限性。這和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文化有關(guan) 係。我們(men) 的文化傳(chuan) 統不鼓勵獨立思考,希望人們(men) 遵循集體(ti) 規則,不管是顯現的規則還是潛規則。我們(men) 的企業(ye) 家帶有這樣烙印,幹什麽(me) 都是一窩蜂而上。從(cong) 改革開放初期,在東(dong) 南沿海一帶你可以看到皮鞋之鄉(xiang) 、服裝之鄉(xiang) 、打火機之鄉(xiang) ,幾個(ge) 鎮幾個(ge) 縣甚至隻生產(chan) 一類東(dong) 西。 我到以色列去,以色列人跟我講了個(ge) 故事,一個(ge) 猶太人開了一個(ge) 加油站,生意很好,因為(wei) 位置很好,來來往往的車輛都停在這裏加油。另外一個(ge) 人去了,他在加油站邊上搞一個(ge) 便利店。我們(men) 中國人一看加油站生意很火,我會(hui) 在街對麵開另一個(ge) 加油站,這就是中國人和猶太人的區別,和你競爭(zheng) ,我們(men) 經常是同行競爭(zheng) 而不是錯位競爭(zheng) 。這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企業(ye) 家之間的差別。

       從(cong) 眾(zhong) 從(cong) 改革開放開始我們(men) 就觀察到這種現象,在執行4萬(wan) 億(yi) 計劃的時候,人人都去做風電、太陽能,國際上那句話是正確的,中國人生產(chan) 什麽(me) ,什麽(me) 價(jia) 格就跌;買(mai) 什麽(me) ,什麽(me) 價(jia) 格就漲。為(wei) 什麽(me) 呢?因為(wei) 中國人一生產(chan) 什麽(me) 不是幾家企業(ye) 生產(chan) ,而是一窩蜂的。把那個(ge) 產(chan) 業(ye) 搞的產(chan) 能過剩,沒什麽(me) 錢好賺,當然這裏麵和政府政策有很大關(guan) 係,另外一個(ge) 就是企業(ye) 家的仇恨心理,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缺乏創新,這是他們(men) 的短板。

      現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men) 要認識到經濟的問題是什麽(me) ,也要認識到轉型的迫切性,最迫切的是我們(men) 觀念的轉變。

       轉變到什麽(me) 上去,就是我講的第二個(ge) 題目,要回歸常識––回歸價(jia) 值創造的常識。

       你不創造價(jia) 值,你就賺不到錢。你可以在網上忽悠一大堆粉絲(si) ,但是你如何把大量網站訪問轉化成信息,這才是關(guan) 鍵。你可以拿VC的錢去補貼消費者,搞一個(ge) 巨大的客戶群,但是你怎麽(me) 從(cong) 這個(ge) 巨大的客戶群賺錢,取決(jue) 於(yu) 你是否給他們(men) 創造了價(jia) 值,不創造價(jia) 值,即使賺到錢也無法持續。

       創造價(jia) 值是賺錢的前提,這是一個(ge) 常識。 中央銀行印鈔票不創造價(jia) 值,因此它對經濟沒有什麽(me) 幫助。我們(men) 無法把期望寄托在中央銀行,降準降息跟沒有關(guan) 係。降準降息增加貨幣發行根本就不創造價(jia) 值。炒股票不創造價(jia) 值,我們(men) 在股市上有賺錢的有賠錢的。賺錢的不必為(wei) 此而高興(xing) ,賠錢的也不必為(wei) 此而悲傷(shang) 。你賺了錢你沒有創造價(jia) 值,你在股市上沒有創造價(jia) 值,這是常識。

      印鈔票印不出價(jia) 值,這也是常識。所以我們(men) 不必看宏觀政策,還是自己的企業(ye) ,我在哪裏、我是如何創造價(jia) 值的。還有一個(ge) 常識是什麽(me) ,一個(ge) 企業(ye) 經營困難,他們(men) 總是把這個(ge) 困難歸結為(wei) 融不到資,這個(ge) 實際上是把常識搞顛倒了。不是因為(wei) 你融不到錢才經營不好,而是因為(wei) 你經營不好才融不到錢,這是常識。

      金融機構不是把錢借給一個(ge) 經營困難的企業(ye) 。金融機構永遠是錦上添花。雪中送炭要自己送,自己把手中炭的問題解決(jue) 了,銀行才能給你錦上添花,這不是常識嗎?如果讓你去銀行,你會(hui) 把資本借給一個(ge) 瀕臨(lin) 倒閉的企業(ye) 嗎?你會(hui) 把資金借給一個(ge) 資金周轉困難的企業(ye) 嗎?你不會(hui) 的,這是常識。

      所以不要怨天尤人,要回歸到常識。思考的問題如何去創造價(jia) 值?

       什麽(me) 是價(jia) 值創造,我認為(wei) 有兩(liang) 個(ge) 標準。 第一個(ge) 標準是你能開發出市場接受的新產(chan) 品和服務,你就為(wei) 客戶為(wei) 市場為(wei) 社會(hui) 創造了價(jia) 值。別人沒有做的產(chan) 品你做出來了,你創造價(jia) 值了。這種手機過去沒有,現在蘋果把它做出來了,蘋果就是一個(ge) 價(jia) 值創造者。我們(men) 現在已經離不開微信了,微信過去沒有,騰訊把它做出來了,這是能夠為(wei) 市場所接受的新的產(chan) 品和服務,這叫價(jia) 值創造。

       第二個(ge) 價(jia) 值創造的方法,你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從(cong) 而以更低的價(jia) 格向市場提供產(chan) 品和服務。你不能做出新產(chan) 品沒關(guan) 係,你生產(chan) 蘋果產(chan) 品的成本比別人低,這也叫創造價(jia) 值。 那麽(me) 創造價(jia) 值和賺錢、和利潤是什麽(me) 關(guan) 係?你賺錢未必創造價(jia) 值,而創造價(jia) 值總要賺錢,必然要賺錢。如果你創造價(jia) 值而未賺到錢,這是短期的事情,從(cong) 長期來說,你創造了價(jia) 值,要想不賺錢都很難。

      一些好的公司現在頭疼的不是賺不到錢,而是賺錢怎麽(me) 花。隻有價(jia) 值創造,才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對於(yu) 一些不創造價(jia) 值的活動,不要寄予過高的期望,甚至我認為(wei) 可以忽視他。比如說炒股票不是創造價(jia) 值的事,起碼不是我們(men) 企業(ye) 家主要的任務所在。 關(guan) 於(yu) 價(jia) 值創造,我們(men) 經常把它和賺錢、融資、圈錢混到一起去。給大家舉(ju) 一個(ge) 案例,前段時間P2P、金融互聯網非常熱鬧。我問一個(ge) 學生,在做什麽(me) ,他說做P2P。這兩(liang) 天我問學生在做什麽(me) ,他說做O2O,過兩(liang) 天再問,他說做一個(ge) 平台,我說你們(men) 怎麽(me) 老做一樣的事情,能不能做點不一樣的事情,這就是中國企業(ye) 家的從(cong) 眾(zhong) 心理。不僅(jin) 僅(jin) 是企業(ye) 家的心理,中國國民的習(xi) 慣也是一樣,一窩蜂做同樣的事情。 而一窩蜂做同樣的事情就談不上創新,創新一定是獨辟蹊徑,一定是走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道路,那才叫創新。

      你做和別人一樣的事情,那叫模仿,不叫創新。現在有一個(ge) 口號叫做萬(wan) 眾(zhong) 創新,我覺得這個(ge) 題本來是自相矛盾的。如果萬(wan) 眾(zhong) 都去創新,那沒有創新了。創新是少數人的事兒(er) ,如果大家都做了就不是創新。 我有個(ge) 學生要做P2P,我堅決(jue) 製止了他,我認為(wei) P2P不創造價(jia) 值,甚至很多O2O也不創造價(jia) 值,什麽(me) 叫O2O?就是兩(liang) 邊都是零,中間一個(ge) 2,這就是O2O。需求這端不著邊,供給也不著邊,中間幻想一個(ge) 百億(yi) 市值的公司,這就是O2O,不是打擊大家的積極性,要獨立思考,思考自己的商業(ye) 模式,你在什麽(me) 地方創造價(jia) 值,你在什麽(me) 地方賺到錢,不要一窩蜂跟隨潮流。

      為(wei) 什麽(me) 說P2P不創造價(jia) 值,因為(wei) P2P沒有解決(jue) 金融的關(guan) 鍵問題––信用問題,信用的基礎是什麽(me) ?為(wei) 什麽(me) 這個(ge) 企業(ye) 申請貸款,我不敢給他,因為(wei) 他的信用風險不好把握,這是什麽(me) 意思?

      信息不對稱,這家企業(ye) 的經營狀況我不清楚,他自己清楚,但又不會(hui) 把真實的信息告訴我。這是金融最困難的地方,由於(yu) 信息不對稱,使得銀行無法判斷這些潛在客戶的信用風險,這是金融的實質。

      要想準確評估企業(ye) 的信用風險,必須解決(jue) 信息不對稱的問題。P2P有沒有解決(jue) 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沒有!P2P隻是把企業(ye) 和銀行拉在一起,隻是把借方和貸方拉到一起,最多相當於(yu) 一個(ge) 婚姻介紹所,他把男女拉到一起,至於(yu) 婚姻成不成,介紹所不管。他最多就是創造了一點點價(jia) 值,把男士女士拉到一起去。但是能不能成,他不知道,也不關(guan) 心。

       可是我們(men) 做金融必須要關(guan) 心能不能成,不是把借方、貸方拉到一起就完了,我還要關(guan) 心他們(men) 能不能成,如果不能成,失敗了就是壞賬,就是損失。所以,做金融雖然像婚姻介紹所,但是對它的要求比婚姻介紹所高多了,要想確保貸款成功,你要想辦法降低銀行和企業(ye) 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你如果不能夠在這方麵做出貢獻,你就沒有創造價(jia) 值,你沒有創造價(jia) 值,哪怕你今天賺錢再多,你也無法持續。為(wei) 什麽(me) 無法持續?因為(wei) 你沒有解決(jue) 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所以連續出現壞賬,出現了壞賬太多了,你的平台信譽就垮掉了,你還做什麽(me) ?你沒法做了。很多做P2P的人根本不理解金融,他們(men) 不知道金融的要害是什麽(me) ,搞了一個(ge) 網站出去,左邊拉理財投資人,右邊拉資金的需求者,拉上來之後,交易兩(liang) 天,甚至貼點息,熱鬧過了以後就垮了,因為(wei) 壞賬太多了。

       這個(ge) 案例說明什麽(me) ?說明你要是不創造價(jia) 值,企業(ye) 就沒有一個(ge) 能夠活下去的商業(ye) 模式,沒有一個(ge) 可靠的商業(ye) 模式,創業(ye) 就要失敗。為(wei) 什麽(me) 對P2P這麽(me) 不看好,很多網絡公司現在全都上網絡金融呢?為(wei) 什麽(me) ?阿裏為(wei) 什麽(me) 在上網絡金融?他難道不知道信息不對稱嗎?不知道金融的要害問題在哪裏呢?阿裏為(wei) 什麽(me) 做金融?但是我支持阿裏巴巴,為(wei) 什麽(me) ?因為(wei) 阿裏有數據,他通過長期在淘寶、天貓上交易的數據,他利用這些數據分析潛在的貸款客戶的信用風險,所以他有資格有條件做互聯網金融。

        而你沒有,因為(wei) 你沒有數據,你沒有幫助金融機構克服信息不對稱問題,阿裏可以這樣做,騰訊可以這樣做。但是這些數據,說老實話,質量很低,還不足以評判一個(ge) 客戶的信用風險,還需要其他的數據才能夠解決(jue) 借方和貸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這才叫創造價(jia) 值,隻有創造價(jia) 值,解決(jue) 了商業(ye) 中的核心問題,企業(ye) 盈利才有基礎,企業(ye) 發展才有可持續性。

       如何創造價(jia) 值?這要提到多次我們(men) 提過的企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企業(ye) 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建立和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利用核心競爭(zheng) 力去創造價(jia) 值,從(cong) 而立足於(yu) 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所謂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就是你獨特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剛才我已經講了,阿裏金融和其他P2P相比,他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在什麽(me) 地方?大數據,而且他還有一套技術可以把這些大數據轉換為(wei) 貸款申請人的信用評級,這也是他的核心競爭(zheng) 力,這是其他P2P公司沒有的。其他P2P公司沒有數據,更談不上把這些數據如何轉換為(wei) 信用評級,來控製信用風險。

       那麽(me) ,核心競爭(zheng) 力不僅(jin) 僅(jin) 是你特有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而且核心競爭(zheng) 力還是你競爭(zheng) 對手難以模仿的優(you) 勢。你不能說我有一個(ge) 競爭(zheng) 優(you) 勢,我今天把這個(ge) 新產(chan) 品一推出,明天我的競爭(zheng) 對手全仿製了。這不是核心競爭(zheng) 力,這隻叫競爭(zheng) 力,不能叫核心競爭(zheng) 力。核心競爭(zheng) 力是什麽(me) ?你的競爭(zheng) 對手看到了,他也沒法模仿。比如說手機,過去我們(men) 做簡單產(chan) 品的時候,做這個(ge) 麥克風,我不會(hui) 做沒關(guan) 係。我把最強的麥克風全收進來做很多碎的再把它組裝起來,我照樣可以做。這就不叫核心競爭(zheng) 力,或者說你這個(ge) 產(chan) 品的技術壁壘太低。核心競爭(zheng) 是技術壁壘非常高的優(you) 勢。你的競爭(zheng) 對手不花個(ge) 三年五年,不投個(ge) 千百萬(wan) 上億(yi) 的研發資金就沒有辦法模仿你,這叫核心競爭(zheng) 力,或者說核心競爭(zheng) 力就是具有技術壁壘的技術產(chan) 品或者商業(ye) 模式的優(you) 勢。 你把蘋果手機拿回去,拆開了,把零件搞清楚了,你還是不會(hui) 做,因為(wei) 它有很多軟件你看不見,你無法模仿,它是核心競爭(zheng) 力。你做麥克風你沒有,別人都會(hui) 模仿。小米的手機可以被模仿,因為(wei) 他的手機大家都知道怎麽(me) 做,而蘋果、華為(wei) 、三星的手機都是自己研發的,其他人模仿不來,當然也有一些模仿,總體(ti) 來說,必須有自己的創新。什麽(me) 手機容易被模仿?現在還有錘子手機,他的那個(ge) 檔次的手機為(wei) 什麽(me) 容易被模仿,因為(wei) 技術簡單,沒有什麽(me) 技術壁壘。

       所以我們(men) 企業(ye) 現在要思考的什麽(me) 問題? 現在企業(ye) 家要思考自己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到底是什麽(me) ,在市場競爭(zheng) 中立足,憑的是什麽(me) 。中國有句諺語,“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你的“金剛鑽”是什麽(me) ,要把這事搞清楚。德國那麽(me) 多的中小企業(ye) ,不靠規模,不靠市場份額,不靠產(chan) 品售價(jia) ,正好相反,這些中小企業(ye) 的產(chan) 品售價(jia) 往往都偏高,因為(wei) 生產(chan) 批量小,成本高,他靠的是“金剛鑽”,有了這金剛鑽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你們(men) 看BMW,BMW底下的協作廠家上千家,為(wei) 什麽(me) 他自己不去做呢?因為(wei) 他做的沒有那些小企業(ye) 好,它不具備小企業(ye) 掌握的關(guan) 鍵技術,所以他也認了,我不可能做所有的事,幹脆包給你。 我們(men) 要思考的不是把企業(ye) 做大,而是做強做精,在起碼一段時間內(nei) 的市場上,具備不可替代性。企業(ye) 不僅(jin) 獲得訂單,更重要的是獲得定價(jia) 能力。由於(yu) 我的不可替代性,你隻能從(cong) 我這兒(er) 買(mai) ,你就獲得了定價(jia) 能力。一旦獲得定價(jia) 能力,就不怕成本提高,成本提高可以傳(chuan) 遞到終端用戶那去。我的終端用戶即使不高興(xing) ,但沒辦法,在市場上他找不到比我更好的供應商。 核心競爭(zheng) 力的目的就是定價(jia) 能力。在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我可以把一部分成本的上升轉移到終端用戶,定價(jia) 能力可以保護毛利率,讓我可在這個(ge) 競爭(zheng) 的環境中活下來,尋求發展。

        在當前我們(men) 經濟形勢發生變化的時候,企業(ye) 要思考我的核心競爭(zheng) 力是什麽(me) ,如何圍繞核心競爭(zheng) 力來構建商業(ye) 模式,在市場上取得獨特地位。

        下麵我想講講互聯網。對於(yu) 互聯網,我是外行,但最近看了些案例,拜訪了些企業(ye) ,做了點研究。 在互聯網上,我是一向傾(qing) 向於(yu) “潑冷水”的,這可能跟性格有關(guan) ,老掃人家興(xing) ,凡是“發燒”了,一陣風什麽(me) 的,我就跑過去“潑盆冷水”。並不是不看重互聯網,我認為(wei) 互聯網是非常有效的工具,但隻此而已,不要提高到思維的層麵上。

       互聯網隻是人類過去200年間,自工業(ye) 革命以來諸多技術創新中的一項,不是最後的一項,也不是終極的技術創新,將來還會(hui) 有比互聯網更厲害的技術出來。我百思不得其解,在過去的技術創新中,沒有見過這思維那思維,現在就突然冒出來互聯網思維。

       從(cong) 曆史意義(yi) 來講,現代經濟最重大的創新莫過於(yu) 蒸汽機。蒸汽機是人類第一次利用非自然力量進行經濟生產(chan) 活動,在蒸汽機之前,人類使用的都是自然能源:風能、水能、人力、畜力,這重大意義(yi) 隻有普羅米修斯發明火才能與(yu) 之類比,但我們(men) 從(cong) 來沒有聽說過蒸汽機思維。鐵路是偉(wei) 大的創新,我們(men) 也沒有聽說過鐵路思維。最近的技術還有電腦,我們(men) 也沒聽說過電腦思維。偏偏就有互聯網思維,中國的學者生造詞匯,以示高深,把大家說得越糊塗越聽不懂,越顯得他學問大。

      對於(yu) 企業(ye) 來說,如何利用互聯網降低成本,開發新的產(chan) 品和新的服務,也就是如何利用互聯網來創造價(jia) 值。互聯網隻是企業(ye) 轉型的工具,不是神器。

       從(cong) 剛開始對互聯網的漠視,轉變為(wei) 對互聯網的盲目崇拜,好像不上網就死,上網就活。互聯網思維的種種提法,大多數不是互聯網特有的,是早就被人們(men) 總結出來的。

      有些提法甚至是錯誤的,比如單品海量。這不是互聯網之後才有的新東(dong) 西,我們(men) 課堂上講過,單品海量實際上就是規模經濟效應,沒什麽(me) 新東(dong) 西,我們(men) 早就知道了。除了單品海量以外,我們(men) 還有另外一種商業(ye) 模式同樣可以成功,那就是多品微量,多品微量照樣可以利用互聯網成功。

        這都是把互聯網帶來的一切變化絕對化了,神聖化了。其他的很多提法,“客戶體(ti) 驗第一”“找到痛點”“快”等等,這都是商業(ye) 常識,跟互聯網沒什麽(me) 關(guan) 係。產(chan) 品做到極致、客戶體(ti) 驗極致,“極致”這就是個(ge) 錯誤的提法,在商業(ye) 經濟中,我們(men) 不提極致,隻提效益和成本的平點更合適。任何產(chan) 品品質和客戶體(ti) 驗的提高都是有成本的,把品質做到極致,也就意味著成本上升到極致,這是損害客戶利益。因此我們(men) 的思維方式不應該做到極致,而應該做到效益和成本的平衡,這就可以了。

       至於(yu) 羊毛出在豬身上等等,我們(men) 時間沒有展開,我想強調的是這些提法是商業(ye) 常識,沒有什麽(me) 新穎之處。在互聯網出現之後,這些原理的表現形式更加鮮明和突出,但是互聯網沒有改變經濟學原理,沒有改變商業(ye) 的本質,隻是提高了商業(ye) 的效率。

       我剛才講的互聯網金融,從(cong) 本質上來說是金融,解決(jue) 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控製信用風險,互聯網應用隻不過使我們(men) 克服信息不對稱的成本下降,互聯網應用隻不過讓我們(men) 更好的控製信用風險,但是互聯網並沒有改變信息的不對稱,這是金融業(ye) 的常識。 互聯網是定語,主語是金融。本質是金融,不是互聯網。電商的本質是商,不是電,電商的本質是零售業(ye) ,不是互聯網。因此對於(yu) 口號,我總是持懷疑態度。我本人經曆過大躍進,經曆過文革,知道群眾(zhong) 運動的後果是什麽(me) ,搞企業(ye) 、經濟的發展是不能靠群眾(zhong) 運動的。凡是市場上流行起來的群眾(zhong) 運動式的口號,我們(men) 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要經過自己的思維才把它接受下來,對於(yu) 市場上廣泛流傳(chuan) 的互聯網+,我提出一個(ge) 觀點是+互聯網,不是互聯網+,傳(chuan) 統行業(ye) +互聯網,不是互聯網+傳(chuan) 統行業(ye) 。 因為(wei) 傳(chuan) 統行業(ye) 的商業(ye) 本質沒有因互聯網改變,必須遵循傳(chuan) 統行業(ye) 的商業(ye) 原則和規矩,在這個(ge) 基礎之上,我才來考慮互聯網的應用,而不是我有了互聯網就把商業(ye) 和金融的本質顛覆了。

        我本人不反對互聯網+,我隻是說在互聯網+和+互聯網之間,我們(men) 要自己獨立思考,看哪一種方式對企業(ye) 的發展最有利的,看哪種方式能夠提高企業(ye) 的效率,能夠進行創新。我在企業(ye) 調研的時候,傾(qing) 向於(yu) 認為(wei) ,對於(yu) 大多數企業(ye) 來說,應該是+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

       當然了,最後的結論是每個(ge) 企業(ye) 自己思考,自己做出判斷,而判斷分析就是經濟學中的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 我想強調一個(ge) 觀點,這個(ge) 世界上沒有成功的秘訣,也沒有必勝的法則。貓有貓道,鼠有鼠道,你是老鼠就把老鼠的道做精,不要左顧右盼,看貓吃得多好;你是貓,就把貓道做好,世界上最悲慘的事兒(er) 是貓做了鼠道,鼠做了貓道,自己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自己要有定力,自己要有內(nei) 心的世界,做企業(ye) 不是為(wei) 了在社會(hui) 上出人頭地,不是比同班同學賺錢多,比過去的同事住的房子更大,不是比鄰居更加富裕顯赫,做企業(ye) 是為(wei) 了自己內(nei) 心的追求。隻有內(nei) 心的追求,才能支撐我們(men) 獨立進行思考,才能支持我們(men) 進行創新。

         提問環節: 問:許教授,您能否分析一下,現在中國經濟形勢到了何種程度?

       許小年:剛剛已經講了,其實現在經濟的形勢跟做企業(ye) 關(guan) 係不大,所以即使我對未來的預測,能夠被事實驗證,對你還是沒有什麽(me) 幫助。我始終認為(wei) ,做企業(ye) 不是看天吃飯,不看天氣預報,企業(ye) 的經營跟宏觀經濟形勢沒有太大關(guan) 係。 回到你的問題本身,我認為(wei) 經濟形勢現在非常嚴(yan) 峻,但沒到最嚴(yan) 峻的時候。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講?過去我們(men) 常年的依靠發鈔票,銀行發信貸來拉動經濟增長,而不去認真的做結構改革,所謂曆史遺留問題,在我們(men) 的經濟中越來越大,克服、解決(jue) 這些問題,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我說最嚴(yan) 峻的時刻還沒有到來。

       至於(yu) 新常態下的低位運行要持續多長時間,我想,最好的回答就是財政部長的估計,中國經濟起碼要麵臨(lin) 五年的困難形勢。

      問:經濟發展都有規律,未來企業(ye) 家是否可以利用模型化或數據化,來幫助企業(ye) 在發展過程中做出決(jue) 策呢?如何令一門學科研究,不與(yu) 現實脫離呢?

      許小年:我認為(wei) 企業(ye) 的經營無法模型化、數字化。模型也罷、數字也罷,隻能作為(wei) 企業(ye) 家決(jue) 策的輔助和支撐依據,不能代替企業(ye) 家判斷。 在這個(ge) 世界上,很多事情,科學還沒有研究透。別管網上有多少大數據,它對客戶信用的評價(jia) 並不精確,有誤差,所以線上永遠代替不了線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ei) ,電腦不可能代替人腦。我到華為(wei) 去,跟他們(men) 的高管討論過這問題,這實際是一個(ge) 哲學問題。我堅定地認為(wei) 不可能,而華為(wei) 的朋友們(men) 認為(wei) 是有可能的。

       隻要電腦不能代替人腦,決(jue) 策就始終要依賴個(ge) 人的經驗和判斷,正是因為(wei) 這個(ge) 觀點,我不相信互聯網公司可以通吃。我也不相信,在未來的時代,誰掌握了大數據,誰就占領了未來的製高點。科學是有邊界的,解釋力和預測力都極為(wei) 有限,不管未來如何發展,這個(ge) 世界總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我們(men) 無法用數據和模型來解釋。


 

免責聲明:伟德国际英国對紡織貿促網上所刊登信息不聲明或保證其內容之正確性或可靠性,請您自行甄別。由於信賴本網任何信息所產生的風險或損失均由您自行承擔,與我會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