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hui) 直通車

產(chan) 經分析

國際商品市場走勢

來源:商務部網站 | 發布日期:2015-05-12
      一、2014年及2015年一季度國際商品市場表現

  2014年,世界經濟複蘇緩慢曲折,各經濟體(ti) 分化明顯,商品需求疲弱,各供應方利益博弈激烈,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劇烈震蕩。大宗商品價(jia) 格在年初一度反彈上漲並因突發事件維持高位盤整,下半年終因市場大勢難以支撐,大宗商品價(jia) 格在原油帶動下全麵持續下行,不僅(jin) 全數抹去上半年的漲幅,而且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低點。

  一季度,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受到美、歐經濟數據向好的鼓舞,同時受農(nong) 作物不利天氣影響,價(jia) 格在農(nong) 產(chan) 品帶動下出現回升。二季度,烏(wu) 克蘭(lan) 局勢引發地區政治經濟形勢動蕩,國際石油價(jia) 格上揚,部分彌補了農(nong) 產(chan) 品和工業(ye) 原材料市場的相對弱勢,對大宗商品整體(ti) 價(jia) 格水平起到一定支撐作用。進入第三季度,主要經濟體(ti) 表現分化,增長前景冷熱不均,特別是歐洲及新興(xing) 經濟體(ti) 經濟數據不盡如人意,全球製造業(ye) 回暖形勢弱於(yu) 預期。與(yu) 此同時,農(nong) 作物、礦產(chan) 品等供給預期充足。在多種因素相互疊加影響下,大宗商品市場持續低迷,價(jia) 格普遍下跌。第四季度,石油市場供需形勢逆轉,多個(ge) 供應方之間的博弈加劇,導致國際油價(jia) 一瀉千裏,其他大宗商品價(jia) 格亦隨之一路下跌,商品價(jia) 格整體(ti) 持續走低。

  國際上主要商品價(jia) 格指數一致反映了大宗商品市況的疲弱,其中尤以能源權重較高的指數跌幅較大。2014年全年,原油占23%權重的RJ/CRB指數下跌17.9%,能源占比小於(yu) 33%的道瓊斯期貨價(jia) 格指數(DJAIG)下跌16.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編製的以貿易為(wei) 權重、能源占63.1%的初級產(chan) 品價(jia) 格指數下跌27.6%,能源產(chan) 品占比高達79.04%的標普高盛商品指數(Goldman Sachs Commodity Index,GSCI)跌幅達33.1%。分商品類別看,因原油價(jia) 格失速下跌,能源類價(jia) 格指數跌幅遠遠高於(yu) 其他類別。2014年,IMF價(jia) 格指數中的食品飲料類、工業(ye) 原材料類、能源類分別下跌5.6%、12.0%和37.3%。

  油價(jia) 持續快速大幅下跌是2014年國際商品市場的重要事件。國際石油市場不堪需求增長乏力和供應能力不減反增的雙麵夾擊,全年布倫(lun) 特原油和紐約原油價(jia) 格分別下跌49%和44%。其他能源產(chan) 品價(jia) 格亦受此拖累而大幅下跌,澳大利亞(ya) 動力煤全年下跌22%,紐約天然氣下跌33%。

  其他主要大宗商品也幾乎全線下挫。2014年年初,市場曾擔憂厄爾尼諾現象可能導致農(nong) 作物減產(chan) ,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具備一定支撐。但事實上,災害天氣並沒有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造成重創,隨著產(chan) 量預估陸續上調,供應預期發生逆轉,糧食價(jia) 格應聲而落,全年糧棉油產(chan) 品均有不同程度下跌。鐵礦石、鋼材及銅、鉛、鋅等有色金屬因下遊需求行業(ye) 普遍疲軟而深度下跌。

  2015年以來,商品市場延續弱勢震蕩格局,各類主要大宗商品期貨價(jia) 格全麵持續低位下行,反映出市場對未來供需形勢的預判依然悲觀。至3月末,紐約油價(jia) 和布倫(lun) 特油價(jia) 分別下跌9.7%和4.1%,芝加哥交易所小麥、玉米、大豆跌幅分別為(wei) 12%、5%和3%,倫(lun) 敦金屬交易所6大基本金屬的價(jia) 格跌幅在2%-16%之間。從(cong) 綜合價(jia) 格指數看,一季度RJ/CRB指數、DJAIG指數、GSCI指數及IMF價(jia) 格指數分別下跌7.2%、5.9%、7.5%和10%。

   二、影響國際商品市場的主要因素

 目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jia) 格仍在低位震蕩。未來一段時間,世界主要經濟體(ti) 增長前景冷熱不均,但整體(ti) 已基本走出低穀。商品需求依然低迷,但隨著主要經濟體(ti) 投資和消費需求回穩,下半年市場有望逐步轉暖。


  世界經濟顯現出溫和增長跡象。IMF預計2015-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將小幅加快,從(cong) 2014年的3.4%上升到2015年的3.5%和2016年的3.8%。其中,美國在主要發達經濟體(ti) 中表現最為(wei) 樂(le) 觀,低油價(jia) 有利於(yu) 其振興(xing) 製造業(ye) 、刺激消費。歐元區經濟受製於(yu) 減債(zhai) 壓力、結構改革步伐緩慢及地區衝(chong) 突等多重因素,但主要成員德國表現穩定,希臘、西班牙、愛爾蘭(lan) 等國逐步走出泥潭,企穩增長跡象越來越明顯。新興(xing) 經濟體(ti) 普遍處於(yu) 結構調整階段,近期又遭受大宗商品價(jia) 格暴跌、資本外流的打擊,整體(ti) 增速有所放緩,內(nei) 部分化明顯,但未來仍有增長潛力,特別是發展中大國印度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吸引外國投資,對其本國及世界經濟的積極作用不容忽視。在美國等發達經濟體(ti) 表現漸入佳境、中國經濟軟著陸、印度經濟發力增長帶領下,下半年商品市場前景謹慎樂(le) 觀。同時,需要高度關(guan) 注地緣政治風險對商品市場的擾動。俄羅斯與(yu) 西方對峙關(guan) 係、伊朗核談判進程、伊斯蘭(lan) 國ISIS對中東(dong) 局勢的影響,這些不確定因素都將對世界經濟以至商品市場的健康發展產(chan) 生不利影響。

  大宗商品需求缺乏亮點。實體(ti) 經濟發展是決(jue) 定大宗商品市場走勢的基礎。當前世界經濟低速增長,消費、投資需求總體(ti) 不旺,大宗商品需求難有明顯回升。在美國經濟向好、發達經濟體(ti) 重振製造業(ye) 帶動下,全球企業(ye) 信心有所回暖,出現了新一輪並購熱潮。2014年,企業(ye) 並購活動飆升至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高水平,全球並購交易總額激增47%,至3.34萬(wan) 億(yi) 美元。2015年一季度並購交易依然活躍,交易總額同比上升21%。其中,以醫藥、能源以及科技、媒體(ti) 、通信等新興(xing) 領域表現突出,反映出產(chan) 業(ye) 結構和投資領域的轉移動向。但是,對於(yu) 大宗商品需求而言,盡管新的投資動向和技術革命帶來了新材料開發和對傳(chuan) 統材料的新應用,對有些原材料如部分有色金屬、稀土金屬、化學品等產(chan) 生新的需求,仍不足以顯著拉動整體(ti) 市場需求。

  美元走強打壓商品價(jia) 格。2014年以來美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在主要經濟體(ti) 中一枝獨秀。美元持續大幅升值,兌(dui) 一籃子貨幣全年升值幅度近13%,為(wei) 1997年來最大漲幅;1989年以來首次兌(dui) 31種主要貨幣全部升值;2015年3月美元指數一度突破100大關(guan) ,創下2003年4月以來新高。強勢美元成為(wei) 壓製商品市場的一個(ge) 重要因素。一方麵,美國經濟向好、美元走強,資本風險偏好和投資熱點發生轉移,大宗商品市場嚴(yan) 重“失血”。另一方麵,作為(wei) 計價(jia) 貨幣,美元持續走強也對商品價(jia) 格形成打壓。當前不同經濟體(ti) 之間的經濟走勢分化明顯,貨幣政策甚至背道而馳,導致頻繁的資本市場異動和匯率波動。美國經濟複蘇之勢愈發明朗,美聯儲(chu) 加息預期升溫,而歐元區、日本等其他發達經濟體(ti) 及新興(xing) 經濟體(ti) 增長緩慢,其貨幣政策可能會(hui) 繼續保持寬鬆甚至加碼。預計2015年美元走強的局麵仍將延續,即使商品需求有所恢複,商品價(jia) 格也難有大的起色。

  供應過剩局麵短期難改。大宗商品需求增長緩慢,供給能否抑製過快增長是疲弱市況下價(jia) 格走勢的決(jue) 定性因素。上一個(ge) 大宗商品上漲周期大大刺激了資源、農(nong) 業(ye) 領域投資,至今產(chan) 能仍在陸續釋放。在市場低迷情況下,主要供應方為(wei) 爭(zheng) 奪市場份額、維持出口收入,甚至逆勢擴產(chan) ,加劇供應過剩。這在石油和鐵礦石市場表現尤為(wei) 明顯,大部分有色金屬亦呈產(chan) 能不斷擴張、庫存居高不下局麵,前些年處於(yu) 緊平衡的主要大宗農(nong) 產(chan) 品的供給壓力也有所減緩。2014年下半年以來商品價(jia) 格大幅下挫在一定程度上對產(chan) 能擴張有所抑製,但從(cong) 根本上扭轉供應過剩局麵尚需時日。市場需要在經濟逐步向好的大環境下,在較低價(jia) 格水平上達成新的供需平衡,逐步消化前期高庫存,並進而推動價(jia) 格溫和回升。

   三、主要商品市場發展前景

  展望全年,從(cong) 供需兩(liang) 方麵看,商品市場固然缺乏強有力支撐,不具備全麵上漲的基礎和推動力,但是持續打壓的力度也在逐漸削弱,繼續下跌的空間有限。隨著上升力量的蓄積,大宗商品價(jia) 格有望在目前低水平盤整一段時間後,於(yu) 下半年小幅回升。

  糧農(nong) 產(chan) 品  2014年二季度以來,受農(nong) 業(ye) 收成良好、糧食供需形勢好轉以及原油帶動大宗商品普跌影響,糧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持續下行,但2015年以來降幅在逐步收窄。人口增長、收入提高、消費升級以及糧食的工業(ye) 和能源需求快速增長,推動糧農(nong) 產(chan) 品需求呈剛性增長,自然條件成為(wei) 約束供給、造成市場短期波動的最大不確定因素。今年以來,美國、巴西、阿根廷等主產(chan) 地的天氣情況對作物生長基本有利。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4月份的世界糧食供需報告上調了全球小麥和粗糧的產(chan) 量預估,預計2014/15年度全球穀物產(chan) 量將比上年度的創紀錄水平再增長1%。其中,小麥、玉米供求形勢寬鬆,價(jia) 格走勢承壓較為(wei) 明顯,而大米受主產(chan) 區不利氣候、收儲(chu) 政策等因素影響,價(jia) 格較其他大宗農(nong) 產(chan) 品受到較多支撐。

  2014/15年度,全球大豆種植麵積及產(chan) 量預期均創新高,供給充裕。據美國農(nong) 業(ye) 部3月份預測,2014/2015年度全球大豆產(chan) 量將首次突破3億(yi) 噸,達到創紀錄的3.15億(yi) 噸,同比大幅增長11%;消費2.89億(yi) 噸,同比增長5.7%。全球大豆產(chan) 大於(yu) 需2653萬(wan) 噸,期末庫存增至8926萬(wan) 噸,大豆庫存消費比達30.9%的曆史最高水平。大豆市場供過於(yu) 求,將拉低油料市場整體(ti) 價(jia) 格水平。
 
  受國際棉價(jia) 低位運行影響,中國、美國等棉花主產(chan) 國繼續壓縮種植麵積,國際棉花谘詢委員會(hui) (ICAC)預計全球棉花產(chan) 量將大幅減至2456萬(wan) 噸,同比下降6.5%;全球棉花消費量2469萬(wan) 噸,同比增長1.7%。這是最近5年來全球棉花消費量首次高於(yu) 產(chan) 量。國際棉價(jia) 因而有望回暖,但漲幅仍受製於(yu) 世界紡織服裝市場複蘇進程以及前期棉花高庫存消化情況。

  石油  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jia) 持續大幅下挫,其間地區局勢多次引發市場緊張氣氛,造成價(jia) 格波動,但未能改變跌勢。至2015年3月末,紐約、倫(lun) 敦兩(liang) 地油價(jia) 比2014年高點已跌去一半以上。盡管油價(jia) 持續下跌,但出於(yu) 維持出口和財政收入、國際市場份額等多因素考慮,各供應方展開了低油價(jia) 下的博弈。OPEC多次重申將保持每日3000萬(wan) 桶的生產(chan) 配額,非OPEC產(chan) 油國也積極擴大生產(chan) 。2015年3月俄羅斯原油日產(chan) 量達到1071萬(wan) 桶,再創前蘇聯解體(ti) 以來的最高水平,其出口量也隨之增長。俄羅斯能源部表示今後還將增加原油出口。近年來美國原油生產(chan) 和出口能力不斷提高,在油價(jia) 暴跌背景下,美國石油生產(chan) 繼續開足馬力,產(chan) 量持續增加,2015年3月美國按周統計的日均原油產(chan) 量已接近940萬(wan) 桶,為(wei) 198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2015年全球石油市場供應過剩壓力一時難以緩解,但供應增速已在下降。在目前價(jia) 格水平下,北海深海油田、北美一些頁岩油氣田及油砂礦已是勉力維持,開始削減投資支出計劃,但主要是針對新的開采計劃而非既有項目。國際油市的改觀還有待供應方達成妥協、產(chan) 量真正下降,以及需求增量得以恢複。國際能源署(IEA)在最近3個(ge) 月的供需預測中,對非OPEC產(chan) 油國的供應量連續向下微調,並略微上調了下半年全球石油需求。根據IEA的預測,世界石油庫存將在2015年中期達到峰值,下半年世界經濟穩步增長將刺激石油市場需求回暖,油價(jia) 有望企穩並於(yu) 2016年小幅回升。

  有色金屬  有色金屬市場表現與(yu) 經濟形勢密切相關(guan) 。經濟增長持續放緩、需求增速明顯降低是有色金屬價(jia) 格下跌的根本原因,而美元走強、油價(jia) 走低更加劇了2014年下半年以來有色金屬價(jia) 格的跌勢。當前全球製造業(ye) 依然在低穀徘徊,缺乏亮點,特別是中國經濟處於(yu) 結構轉型期,房地產(chan) 市場低迷,使得有色金屬需求增長乏力,普遍供應過剩。國際銅研究組織(ICSG)預計2015年全球銅消費增速將繼續回落,由2014年的5%降至1%,精煉銅將出現40萬(wan) 噸左右的供應過剩。市場低迷迫使一些礦山和冶煉項目調整投資生產(chan) 節奏,全球礦業(ye) 投資項目數和金額數的增長已連續3年放緩。隨著發達經濟體(ti) 複蘇、以新興(xing) 市場為(wei) 首的基礎設施建設擴大,今年下半年有色金屬需求有望趨向穩定,前期高庫存逐步得到消化,市場表現謹慎樂(le) 觀。


  近年隨著經濟形勢和監管規製變化,大宗商品市場出現“去金融化”。在這一過程中,商品市場參與(yu) 者日益複雜,新的市場風險陸續暴露。2014年中國的貿易融資事件在銅、鋁等有色金屬市場投下陰影,作為(wei) 抵押品的金屬從(cong) 倉(cang) 儲(chu) 機構流入市場,陸續有交易商和金融機構被牽涉其中,被迫去庫存加劇了銅、鋁的價(jia) 格波動,並擴散到其他相關(guan) 商品。此類由資本市場溢出的風險對有色金屬市場的擾動未來依然值得密切關(guan) 注。

  鋼鐵  2014年世界鋼鐵需求收縮,而產(chan) 能繼續擴張。據國際鋼鐵協會(hui) 統計,2014年全球粗鋼產(chan) 量16.37億(yi) 噸,再創曆史新高。盡管產(chan) 能增幅已從(cong) 2013年的3.2%放緩至1.1%,但供應過剩加劇導致價(jia) 格一路下滑,且跌幅有擴大之勢。英國商品研究局(CRU)編製的鋼材價(jia) 格指數顯示,2014年全球鋼價(jia) 指數下跌11.1%,其中北美、歐洲、亞(ya) 洲跌幅分別為(wei) 6.1%、8.3%和15.1%。至2015年4月初,綜合指數同比跌幅擴大至16.8%,分地區指數比上年同期分別下跌22.4%、6.7%和20.5%,除歐洲小幅收窄外,北美和亞(ya) 洲地區鋼材價(jia) 格均加速下跌。國際鋼鐵協會(hui) 於(yu) 2014年10月發布報告,預計2015年全球鋼材需求量為(wei) 15.94億(yi) 噸,較2014年增長2%,增速大致持平。但考慮到世界經濟表現不盡如人意,特別是油價(jia) 及其他大宗商品價(jia) 格大幅下跌對嚴(yan) 重依賴資源收入的新興(xing) 經濟體(ti) 和發展中國家的不利影響,預計鋼材市場需求依然低迷,增速恐難達到2%。加上鐵礦石及其他原材料價(jia) 格拉低生產(chan) 成本,鋼材價(jia) 格依然有較大下行壓力。

  鐵礦石市場表現更為(wei) 慘淡,2014年價(jia) 格跌幅高達47%,2015年以來價(jia) 格繼續下跌,一季度的13周內(nei) 有10周收跌。62%品位鐵礦石4月初已跌破50美元,創10年來新低。在礦價(jia) 大幅下跌的情況下,全球主要礦山仍繼續擴大產(chan) 量和產(chan) 能。淡水河穀2014年產(chan) 量達到創紀錄的3.32億(yi) 噸,並計劃在4年內(nei) 擴大至4.5億(yi) 噸。2014年力拓鐵礦石產(chan) 量同比增長11%,發運量首次超過3億(yi) 噸,同比增長17%,2015年計劃產(chan) 量3.3億(yi) 噸,2017年增至3.6億(yi) 噸。必和必拓2014年產(chan) 量同比增長20%,並計劃在2017年由目前的年產(chan) 2.25億(yi) 噸提升至2.9億(yi) 噸。在需求沒有明顯回升情況下,未來鐵礦石價(jia) 格繼續麵臨(lin) 巨大壓力。礦業(ye) 巨頭的逆市擴產(chan) 將沉重打擊高成本的中小礦企,加劇礦石市場壟斷格局。同時,礦石買(mai) 家也將更多利用現貨市場降低購進成本,鐵礦石價(jia) 格波動將更為(wei) 頻繁。

  機電產(chan) 品  2014年世界經濟在低穀中徘徊,製造業(ye) 總體(ti) 發展不景氣。未來市場增長點將呈現兩(liang) 極化。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工程機械、交通運輸設備、通訊設備、電力設備、農(nong) 業(ye) 機械等市場擴張,尤以印度市場令人矚目。印度政府大力開展公路、鐵路、港口、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實行“印度製造”、“清潔印度”、“數字印度”等一係列項目,有望對印度及世界經濟有積極拉動作用。二是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升級改造及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帶動大型裝備、智能製造裝備產(chan) 業(ye) ,特別是智能製造裝備作為(wei) 高端裝備的核心、製造業(ye) 裝備的前沿領域,已成為(wei) 當今工業(ye) 先進國家的主要競爭(zheng) 目標。日本政府最近通過了“機器人新戰略”,未來5年將重點發展機器人產(chan) 業(ye) 。美國智能製造領導聯盟發布的“實現21世紀智能製造”報告確定了十大優(you) 先行動計劃,旨在以21世紀數字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技術,加快對傳(chuan) 統工廠的現代化改造,改變傳(chuan) 統製造方式,提高效率和競爭(zheng) 力。德國的“工業(ye) 4.0戰略”將互聯網技術應用於(yu) 製造業(ye) ,實現實體(ti) 工業(ye) 生產(chan) 與(yu) 虛擬數字網絡的充分融合。

  新能源領域發展在不同地區表現分化。受政治經濟形勢及能源補貼政策變化影響,歐盟風電投資增速急降。據歐洲風能協會(hui) 報告,2014年丹麥、西班牙、意大利的風能投資增速分別下降了90%、75%和84%。美國綠色能源的發展趨勢暫時未受到低油價(jia) 衝(chong) 擊。據美國太陽能協會(hui) 數據,2014年美國新增太陽能裝機容量預估達6500兆瓦,同比增長36%。另據美國風能協會(hui) 數據,2014年前三季度美國風能新增裝機容量已超過2013年全年水平。美國能源部預計,到2020年,風能發電占美國總發電量的比例將比2013年的4%增長一倍,2030年進一步達到16%。印度經濟快速發展使其電力需求激增,政府已製定2022年發電量翻番的目標,計劃在未來5年內(nei) 建立25個(ge) 太陽能園區,改造輸配電係統以吸納更多可再生能源電力。

  電子產(chan) 業(ye) 正經曆結構性變化。傳(chuan) 統消費電子產(chan) 品市場逐漸被新的“互聯網+”概念產(chan) 品所替代,產(chan) 業(ye) 設備與(yu) 消費產(chan) 品相互交融。包括支持物聯網的硬件設備、家居數字化和智能化設備、可穿戴設備、3D設備、交互和超高清電子產(chan) 品在內(nei) 的新產(chan) 品市場廣闊。個(ge) 人電腦(PC)市場繼續縮水,市場調查機構 IDC預計,2015年全球PC出貨量將下滑4.9%,而智能手機及其他移動設備逐漸成為(wei) 下一代計算平台。在半導體(ti) 應用市場,在大數據、機器人、智能汽車、新一代智能家電等新產(chan) 業(ye) 、新產(chan) 品發展的推動下,超級計算、大型存儲(chu) 、傳(chuan) 感器等將是2015年及今後的重要增長點。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預計,2015年全球半導體(ti) 營銷收入將達到3580億(yi) 美元,比上年增長5.4%,其中尤以與(yu) 物聯網有關(guan) 的處理、傳(chuan) 感及通信用半導體(ti) 市場增長最快,預計2015年此類產(chan) 品的營銷收入將激增36.2%。


 

免責聲明:伟德国际英国對紡織貿促網上所刊登信息不聲明或保證其內容之正確性或可靠性,請您自行甄別。由於信賴本網任何信息所產生的風險或損失均由您自行承擔,與我會無關。